2003年01月21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精神赡养:老年人的渴求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2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备加关注的话题。养老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经济上的资助,对于老年人精神赡养是一项不可缺的需求。“常回家看看”的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抗风险的心理素质弱,害怕孤寂,如得不到及时抚慰,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令人遗憾的是,时下家庭及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却令人堪忧。根据上海某大学社会系调查,发现30%的家庭中老年人与下一代的关系不和。很多中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据中国5城市婚姻家庭研究调查者对上海192户家庭的已婚子女的询问,选择与父母分居的竟占50%,表示愿意与老人同住的仅占37%。有的中年人虽然与老人同住一房,但却明确地与老人实行经济生活分理。在不少这样的家庭常常可看到“一家两制”的现象;一张饭桌甚至两家饭,一个门里两重天。

    甚至一些人缺乏孝心,用种种恶劣的手段虐待老人,让老人备感痛苦。此类悲剧不仅发生在社会保障程度低下的农村,在大都市里也时有耳闻。前几年,一首旨在呼吁儿女常回家看望父母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广为流传,它道出了老人们渴望精神赡养的心声。精神赡养远离老人心态一:老人古怪,难以理喻。是造成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中老年人代际关系不和的主要原因。老年人不习惯放弃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和昔日的家庭地位,对下一代看不顺眼,爱唠叨。而已升为家庭支配地位的中年人往往无暇与老人沟通。“别跟他多罗嗦”成为一些中年人对难以理喻的老人退避三舍的典型心态。心态二:没时间没精力,奉陪不起。现在的中年人往往都面临生活和事业的压力,有人不得不作出无奈的选择,对涉及自己利益的事业、交往、配偶、子女,倾注心血,而对需要付出精力与时间去赡养的老人,越来越“奉陪不起”了,宁可请保姆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也不愿花较少时间和精力关心,慰藉老人。心态三:责备与藐视。有人将自己几十来在社会上的种种不顺遭遇统统归咎于父母,尤其在一些低收入家庭,子女因家境的贫寒而对老人持责备与藐视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要他们关心,抚慰老人就不那么容易了。让阳光普照老人“儿孙绕膝,其乐陶陶”的欢乐景象,是许多老人向往。如何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精神赡养的温馨呢?子女应多抽时间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让他们多参与家庭决策,充分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与家庭的温暖。同时,在家庭设施上也应为老年人作专门考虑,让他们拥有适合自己生理条件的生活空间。例如,近年来在上海等地“老少居”住宅,包括两套分户隔墙开门的复合式住宅等形式,使两代人或多代人既能同住在一起,又能各自独立生活,大大方便了对老年人的赡养。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逐步增多,推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互并存、相互补充,成为大势所趋。对有经济能力的老人,社会可提供适当的有偿服务。要重视老年人的婚姻问题,保障和维护老人再婚的权利,同时也应在老年人中倡导自立。(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