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02日 星期五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四川GDP总量增长507倍  
 


    我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跨入小康时代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四川成就

    本报讯(记者陈志龙)9月29日下午,连续10场“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锦江大礼堂抛出了最后一组“重磅”数字后落下帷幕,“1952年四川GDP总量才24.6亿元,到2008年已发展到12506.3亿元,增长了507.2倍。”四川省统计局局长郝康理在会上通报了新中国六十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控制稳定在低速增长阶段,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做出了贡献,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基本解决温饱的时代跨入了总体小康。

    GDP位居西部第一

    四川经济逐步壮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按现行行政区划,1952年四川GDP总量为24.6亿元,到2008年已发展到12506.3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507.2倍,年均增长7.7%。也就是说,2008年每天要创造经济总量36.3亿元,相当于1952年一年半的生产总量。人均GDP也由1952年的53元增加到15378元,增长了289.2倍。四川经济在中国尤其是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2008年四川GDP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9位,西部第1位。在发展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59.2:14.9:25.9调整到2008年的18.9:46.3:34.8,第一产业比重降低40.3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分别上升31.4和8.9个百分点。

    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总量及主要农产品产量长期保持在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其中,粮食总产量在1949年1090.8万吨的基础上逐年增加,1990年超过3000万吨以后,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稳定在400公斤,实现了全省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8.7亿元,跃升到2008年的3903.4亿元,年均增长9.5%,超过同期全国农业平均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

    随着总量提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优化。200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2%,比1952年下降了44.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上升到30.6%,比1952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产值超过了粮食作物45%,种植效益大幅度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52.2%,占据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60年间,四川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到2008年底,全省水利工程数量累计达63.4万处,比1952年增长1.4倍,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0.7万公顷,增长3.7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88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6.7倍;农业排灌动力设备、大中型拖拉机及耕种播收机械成倍增加。农村生产用电水平提高到128.2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5.6倍。

    工业增加值增长1907倍

    工业体系逐步建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仅2.6亿元,到2008年增加到4922.8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907倍,年均增长11.7%,超过同期GDP增速4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9.7%,上升到2008年的39.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经过60年的发展,四川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冶金、电子信息、饮料食品、医药化工、建筑材料为主,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天然气、发电设备、电站锅炉、水电、中成药、丝、磷矿石、原盐、合成洗涤剂、彩色电视机、铁合金、合成氨等工业产品在全国产量中名列前茅。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四川工业加快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4980户,2008年已增加到13728户,10年间增长了1.8倍。拥有了四川电力、西南油气田、攀钢、二滩、五粮液、长虹、东汽等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规上工业利润较快增长,1998年规上工业利润总额104.0亿元,2008年已增加到844.9亿元,10年间增长7.1倍。

    人口控制稳定在低速增长阶段

    四川是人口大省,解放初期,户籍人口数为4259.6万人,到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8138.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50年的15.3‰下降到2008年的2.3‰,逐步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控制稳定在低速增长阶段。四川也是劳务输出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特别是2000年以后,常年在省外务工、经商人口近800万人。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6.7%提高到2008年的37.4%,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繁荣稳定

    1952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4亿元,到2008年增至4800.8亿元,增长了342倍,年均增长11%。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消费品市场实现了加快发展,30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77倍,年均增长16.2%。商业网点扩张迅速,2008年达188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15.7倍;商业从业人员达474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9.3倍。60年间,四川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总体上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运行态势,实现了共同繁荣。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从1957年的6亿元,到2008年增至2402.0亿元,年均增长12.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从18.1亿元增至2398.8亿元,年均增长10.1%。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建设、“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和“村村通公路工程”等多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市场体系的加快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城乡市场繁荣稳定的局面。

    在国内贸易蓬勃发展之际,对外贸易也不断扩大。四川地处内陆,对外贸易开展较晚,1962年,进出口总额仅为1038万美元,到2008年已经发展到220.4亿美元,增长了540.9倍,年均增长23.3%。其中出口额从1978年的1905万美元,增至2008年的131.1亿美元,增长了687.1倍,年均增长24.3%。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195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1.3亿元,到2008年增至7602.4亿元,增长了5847倍,年均增长16.8%,高于同期GDP增速9.1个百分点。1950-2008年,四川全社会投资累计达38893.5亿元,平均每年投资659.2亿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全社会投资总量达到38544.7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近30年总和的110.5倍。

    投资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及影响力日趋突出。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达60.8%,比1978年提高了48.3个百分点;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9%,比1978年提高了34.4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6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2.3个百分点。

    60年来,四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建设了一批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重大项目,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2008年,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已达1542.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78.4倍,年均增长18.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运输落后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加快建设与形成。2008年,铁路运输总里程达到2999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43倍;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4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了25.2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达到2156公里;民航货物周转量达到5.2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36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建设飞速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通信枢纽初步建成。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70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930.8亿元,增长了13221倍,年均增长17.4%。固定电话用户从1949年的0.5万户增至2008年的169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1年的0.1万户增至2008年的2837万户。电话普及率从1990年的0.3%提高到2008年的51.7%。

    生活水平已由基本解决温饱跨入了总体小康

    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38元,2008年达到12633元,增长了36.4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元增加到4121元,增长了31.7倍,年均增长12.3%。随着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有了明显改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9.2%下降到2008年的44.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3.6%降低到2008年的52.0%,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已由基本解决温饱跨入了总体小康。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从居住条件看,200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9.9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26.4平方米,增长7.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4.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3.2平方米,增长2倍。从居住环境和生活配套设施看,2008年,四川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8.3%,污水处理率65.4%,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88.1%,燃气普及率81.1%,人均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10.8和8.7平方米。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社会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到2008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0%。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8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6%。科技事业开拓创新,有力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008年末,四川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也由1990年的0.6%提高到2008年的1.3%。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08年,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项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3720.0万人,比1994年增长了60.8%;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348.0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4%;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4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