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02日 星期五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60年硕果累累 四川科技人员居西部第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科技在工作理念、基础条件、体制机制、科研布局和支撑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参与并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核聚变、环流一号、歼十飞机、抗结核药利福喷丁、杂交水稻玉米油菜、大熊猫人工繁育等一批世人瞩目的成就。”9月28日,“辉煌60年———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蓉召开,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唐坚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四川省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科技基础规模由小到大

    2008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员110多万人,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1倍;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省农科院、中医药研究院等各类科研机构1517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1倍,科研院所实现了任务型向能力型的转变;参与科研的高等院校72所,发挥了创新骨干作用;全社会科技投入367.9亿元,地方政府科技投入25.8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15.3倍和12.3倍,R&D占GDP的比重达到1.30%。

    科技创新成果由少到多

    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中等水平跃升到上有方队,2008年排名居全国第10位,居西部之首。至2008年底,全省累计获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439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958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8218项;全省获专利授权6.08万件。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航天航空、核技术、新材料、动植物育种、生物医学、生态保护、地质矿产、高分子化学、基础数学等领域已形成较强的研究实力和比较优势,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确定的全部重大专项。

    科技支撑发展由弱到强

    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正在由先导产业转变为主导产业。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16家。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5.8亿元,较1995年增长13.2倍,近几年年增速都在25%以上。

    ———2009年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6.3亿元,增长19.8%,占全省GDP的9.2%,占工业增加值的19.4%。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4%,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62.9%。9大战略产品和80个重点产品完成工业增加值83.2亿元,增长65.1%。成都高新区综合评价居全国第四位。

    ———核电重大装备,大型水力、风力、火电发电机组,钒钛制品,多晶硅,超级稻,乙脑减毒活疫苗,地奥心血康等高新技术产品正逐步拓市场、创品牌、上规模、成气候。

    科技服务民生由浅入深

    在解决衣食住行、提高健康水平、保障公共安全、抗震减灾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农业发展领域,实现了农业品种五年一换代,每次换代10%-20%增产。农作物自育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人口与健康领域,建成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大骨节病等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生态环保领域,若尔盖湿地保护,九寨黄龙核心景区等脆弱生态治理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提升全民科技素质方面,建成科普场馆180余个、社区科普活动室4000余个、农村科普活动场地16000个,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2个、省级科普基地53个。每年科普教育3000万人次。

    ———支撑灾后重建和富民安康方面,彭州市新黄村等4个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科技示范点、牧区新帐篷研制等取得阶段性成效。

    科技体制突破由点到面

    科技研发、投入、政策、服务等体系逐步建立,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企业正在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全省已建设创新型企业511家;2008年企业创新投入196.9亿元;企业吸纳技术交易占全省的86.7%。

    ———构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覆盖高新技术产业6大领域的产学研创新联盟59家,构建轨道交通、生物治疗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精密工具等国家(省)工程技术中心、新材料等产业化基地及各类专业服务平台300多个。

    ———“投、贷、保、证、补”等多渠道金融科技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两家科技专营支行。

    ———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寓军于民机制。绵阳、广元等军工科技重点区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李京枝万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