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02日 星期五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人口”到“人脑”的跨越  
 


    中国人口素质60年来巨大提升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

    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是中国人口问题的战略思考点。

    1954年9月,作家马烽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韩梅梅》。小说讲述了韩梅梅在县中学考试落了榜,受到家人数落。合作社缺少有文化的人,十分欢迎她回乡务农。社长想让她当管理员,她却主动承担了喂猪的工作,不怕脏臭,科学养猪,猪养得又肥又壮。秋后农业社结算,梅梅挣了70多个劳动日的工分,分到一千多斤粮食,还被选为生产模范,派到县国营农场去受训,家人也对她转变了看法。一时间,“知识分子回乡养猪”的话题街传巷议。

    经过60年对国民教育的持续投入,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现代语境下的人力资源大国,并向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迈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与同时期独特的人口红利紧密相关。然而,即便是站在人口红利高峰期,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人口素质、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延续人口红利,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持续不断的原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命题之一。

    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

    中国有超过13亿的人口,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全球瞩目。这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改革开放正好与我国人口转变的特定时期相重合。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且不断增长,这是经济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说。30年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在保证经济增长所需的充足劳动力供给的同时,也意味着人口负担轻、经济剩余多,从而有利于达到和维持较高的储蓄率,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

    “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在未来5~6年仍会持续升高,在未来15~20年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仍将存在。”张车伟说,“从人口问题角度来看,这种结构特点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

    然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所带来的发展优势,不能掩盖我国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方面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凸显的技工荒、大学生就业难就是个中表象。

    “高层次人才短缺,战略性人才短缺,复合型人才短缺,外向型人才短缺,是至关重要的四大人才短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说。

    2005年,国际知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0%左右具备在外企工作的技能。欠缺应用技能、英语水平较差,是主要原因。本土高素质人才短缺,对跨国公司以及向海外扩张的中国企业产生严重影响。

    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众望所归。2003年1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跨越的号角由此吹响。

    怎样延续人口红利

    今天的教育培训是明天的人口红利。直到今天,上世纪50年代来自马寅初的“人口论”与高层回应的“人手论”之争仍然引人频频回顾。在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人脑论”成为一种跳出传统争论,另辟视野的人力资源理论。

    “我们看重‘人脑’,因为它能以一当十,创造出N个人的劳动价值。”王通讯说,“人才的开发价值无穷无尽,人力资源的潜能没有止境。与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一种越用越多、越用越好、可持续转化的优质资源。”而挖掘人力资源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教育和培训。

    近年来,另一个人口结构问题热度迅速升温。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8.1%,且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30多年来,我国的生育率快速下降。“我们享有的人口红利不是没有代价的。现在来看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张车伟说,此时如果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大量财富,用以应对老龄化社会,那么将会陷入更大的困难。(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