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习惯是怎么来的


  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有个坏习惯,一到做作业时就会不自觉地把铅笔的另一头放在嘴里咬,结果他的每一支铅笔都没等用完就被咬烂了。家长为孩子的这个毛病伤透了脑筋,但打他骂他都没有用,家长非常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养成这种坏习惯,又怎样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我们知道,每一种习惯的形成都是某种心理反应的结果。把铅笔杆咬烂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在不自觉地转移学业上的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不是生来就喜欢咬铅笔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但由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又不愿让家长或其他人知道,也不愿求助别人,在平衡这种心理压力时,铅笔杆就成为最合适的宣泄对象。这种情形多发生在大人只顾忙自己的事而疏于对孩子教育的家庭里。
  对待孩子身上的坏习惯不要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而应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习惯,再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从两岁开始就喜欢用手摸自己的上嘴唇或把嘴唇拉得高高的,小女孩的妈妈一发现她有这种动作就打孩子的手,但孩子总也改不了。后来经过心理医生的检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几年前孩子由于冬天嘴唇干裂,有过疼痛不舒服便用手摸自己的嘴唇,甚至把嘴唇往上拉、往下拉以减轻疼痛。这是一种本能性的动作,尽管这事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三年,但当时那种疼痛的感觉给她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使她记住了要随时摸一摸嘴唇,检查一下是不是又干裂了。三年里家长对孩子的这一行为没有太在意,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个坏习惯。
  一种坏习惯在最初只是偶尔出现,这个时候家长能注意到,并及时给予解决,坏习惯就不会形成了。但如果一旦持续了几年才被引起重视,这种习惯就变成很顽固的带有自我强迫的行为了,改起来就困难,往往要用较长的时间才能消除。比如口吃、频繁眨眼、吐唾液、干咳以及种种不雅的肢体动作等等,其中绝大部分都可在萌芽状态给予校正,所以作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孩子出现的小毛病,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免得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