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学习


  □阿庆
  中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旷日持久的“入关”谈判总算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近在眉睫。用朱基总理一句颇带感情色彩的话说,就是:“谈了十三年,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成果来之不易,执政者自然感慨系之了。那么,对于加入WTO仅有一知半解的普通百姓,此时此刻,又是何种心态呢?
  广州一家媒体在第一时间就此扌采访了数十位市民,普遍显示的是,人们对“入世”了解认识不深。有人认为与己无关,有人则想到外货大进入,商品更便宜,电讯、医疗服务也会大降价;了解得多一些的人,则同时又表忧虑,一旦物美价廉的洋货长驱直入,国企破产将会更多,自己也许就此“下岗”。总之,不论持“没有关系”“欢喜多多”还是持“形势严峻”者,都只有一个浅泛的“模糊概念”。成都当然也不例外,一位小老板眉飞色舞地说:“今天的1000元和以后的1000元,购买力肯定不一样。东西便宜了,我要好好过一把购物瘾!”一位小公司职员则忧心忡忡,宁愿晚几年“入关”,因为他那个公司绝对经不起外国大企业“叫板”,小公司一垮,他到哪里就业?还有一位超市小姐,记者问她何以高兴,她竟有些答非所问:“政府既然在搞嘛,对老百姓肯定有好处,你说是不是?”
  世上的确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加入WTO,大而言之,对中国各行业系统,肯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一些行业受益,一些则面临冲击。小而言之对个人也是如此。倒是我们在希翼更丰富更便宜的商品的同时,多看到如此强大的冲击可能给我们造成的困难也许更有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变压力为动力”,更快地度过那种经济的“不应期”,把我们的经济结构更紧密地纳入世界体系,以期占有更大的经济份额扮演更重要的经济角色。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有个比喻颇为生动,他说未入世就像提篮小卖的小贩,可以不管农贸市场的任何规定,工商干部来了就跑就躲。这样的生意当然永远也做不大。要想做大只有到市场里占有一个摊位,遵守那里面的规则,开展竞争,争取铺大摊子。的确,泱泱中国实在不该再充当经济小贩的角色了,当然我们也就必须付出代价:承认并遵守游戏规则,大开国门保障自由贸易平等竞争。
  笔者以为,“入关”这样一个对中国谋求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件,也正好提供了上上下下进行大学习的难得机会。各级官员自不待言,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学好吃透包括司法准备在内的有关市场法则,因应事变,把握主动,迎接挑战,减轻阵痛,把短期的“时弊”尽可能快地转向长期的“大利”。而对个人,除了一般地了解“入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更主要地包含着如何适应新的生存竞争,如何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掌握占有新知识新技艺,必要时顺风转舵调适自己的生存向位。从现在起就应该给自己制造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确立并强化对现代社会“学习是最大的生存之道”的根本认识。如果我们的整体社会生活还是像眼下这样朝朝麻将、夜夜笙歌,浮靡安闲,乐不思忧,得过且过,那么,在错综复杂的强势经济打压下,尾大难掉的不仅仅是国家,最终受损的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老百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