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 汉玉 新华社郑州10月17日电 河南桐柏县76岁的农妇曹衍玉,日前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
………
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表彰民间故事家保护民间文化的卓
越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首批授予曹衍
玉“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
看到这则消息后,记者颇为惊奇地来到淮河之源,大别山下的桐
柏县月河乡郑庄村,见到了慈眉善脸的曹大娘。76岁的曹大娘耳不聋
眼不花,得知记者的来意,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有什么好说的,
在俺这儿,谁不会说几个‘瞎话儿’?只不过我讲的多一些罢了。”
原来,在大别山区,人们把讲故事俗称为说“瞎话儿”。在昔日
封闭和贫困的岁月里,祖祖辈辈说“瞎话儿”只是农闲时的一种无奈
的娱乐方式,谁料如今曹大娘竟把“瞎话儿”讲到了联合国,领取了
联合国大奖,这很让兴奋的乡亲们感到骄傲。他们告诉记者:“曹大
娘就该得大奖,她肚里的瞎话儿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哄弟妹,学会了讲“瞎话儿”
曹大娘名叫曹衍玉,她并非天生就会讲故事。76年前,曹衍玉出
生在桐柏县黄庄乡一个贫困的山民家。曹衍玉兄妹6人,她排行老二。
还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父母上地干活,看弟弟妹妹的任务便落到了她
身上,小弟弟小妹妹很淘气,不如意时又哭又闹,身为姐姐的曹衍玉
,总要为维护这“窝子里”的安定团结而伤神。一天,弟妹们又哭闹
时,小衍玉试着讲了一个从大人那儿听来的“老猴精”,谁料,弟妹
一听故事,便停止了哭闹。以后的日子里,小衍玉发现只要她的故事
一开了头,弟妹们就很快安静下来。有时上山拾柴,小衍玉只要说晚
上有故事讲,弟妹们就会听她的话。听来的故事讲完了,曹衍玉就缠
住村里那些老头老太太们给她讲。她记性好,一听便会,村里的老年
人都喜欢她。
在桐柏山区,乡村晚间的饭场是个交换故事的好地方。春夏秋三
季,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都爱在太阳落山时分端起大海碗,手中夹上
馍和蒜瓣来到村里约定俗成的饭场,边吃边谈,大至朝廷轶闻、官府
讼事,小至猫狗生子、妯娌怄气,无所不谈,无所不议。总之,除了
牛马般的劳作,村民们真正的“文化生活”从这时才开始。这些饭场
或是在村头的大槐树下,或是村中心的麦场里,总之,是一个男女老
少都爱去的地方。而对孩子们来说,这里则是开阔眼界、汲取知识的
最佳天地。
曹衍玉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多少个鸟雀归巢的黄
昏,多少个月明柳梢的夜晚,她在乡村民间故事家们营造的意境中流
连忘返,如痴如醉。
中国的民间故事,大都讲的是扬善驱恶,在那些靠人们口述而世
代相传下来的故事里,往往有着快意的恩仇和分明的善恶相报。曹衍
玉9岁那年听到的《恶鸿报,善鸿报》的故事,至今令她难以忘怀。
幼年的曹衍玉,聪明、善良、记忆超群,然而到了上学年龄,她
也只能像村里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娃儿一样,将求学的机会让给兄弟们
。在那封闭的山村里,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她越来越沉浸在民间故
事的氛围和情节中。与此同时,她也越来越多地成了孩子们追逐的对
象,山上坡下、田间地头,常常可以看见同龄人众星捧月般端坐听她
讲“瞎话儿”的情景。大人孩子都友好地称她为“瞎话儿精。”
听着妈妈的故事,郑家的五个孩子长大成人
凭着一手描龙画凤、织布纺线的好女红,更凭着一肚子“瞎话儿
”,20岁的曹衍玉嫁给了邻村的小她一岁的黄岗乡教书先生郑昌禄。
当年,乡村里能读书识字就算秀才了,像郑昌禄这样高高的个儿、温
文尔雅、相貌英俊的白面书生,更是村姑们的向往。人们都说,曹家
的二妮可算嫁上好人了。
婚后没几年,郑昌禄转回老家月河乡工作,曹衍玉也随丈夫来到
了月河乡,住在郑庄村老家。接着,五个孩子便一个跟着一个来到了
人世。
郑昌禄回月河后,先后在供销社等多个岗位干过。乡下工作忙,
没有节假日这一说,且住处距郑庄还有一段路程,他十天半月也难得
回家一趟。因此,所有的家务活都落在了曹衍玉身上,下地、纺线、
磨面、做针线活,直到深夜。
山村的夜晚是寂寞的,特别是冬天的长夜,更是无边的孤寂与冷
清。为了驱赶心理上的孤寂,也为了带给孩子们快乐,曹衍玉开始悄
悄地给孩子们讲那沉没在记忆中的、久未述说的“瞎话儿”。
说是悄悄,是因为当时正处在一个疯狂的年代,民间故事、民间
传说等等都被烙上“封资修”、“牛鬼蛇神”的标签,被打入十八层
地狱。而曹衍玉的一肚子“瞎话儿”只能像地下的暗河,静悄悄地流
淌。
她的故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无所不包
,主人公既有精灵鬼怪,也有老实巴交的牛郎式人物。在幻想的故事
中,既有瑰丽的水晶龙宫,也有奇妙的飞人神鸟,还有那大自然千奇
百怪的变化组合。而曹衍玉讲的最多的还是生活故事,并且在抑恶扬
善、经验教训等故事中,揉进当代人的品行、生活情趣和生活经验。
郑家的五个孩子常常听得如醉如痴。
曹衍玉的善恶故事,多是表现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这些故事,
对大公无私、坚持正义、舍己救人、同情弱小、勇于自我牺牲、勤劳
诚实等好的品德进行歌颂,对贪婪、懒惰、忘恩负义等坏品质给予鞭
挞。多年后曹衍玉的大女儿、如今在郑州某报社工作的郑大芝回忆说
,那些个夜晚听母亲讲“瞎话儿”,常常忘了睡觉,有时一阵迷糊,
竟不知身处何时何地,完全将自己融进了故事之中。
曹衍玉是位标准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一个,但她讲故事线条非
常简洁、脉络十分清晰,善于摹景状物,寓情于理。她故事中的人物
形象都血肉丰满,带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如《孟姜女哭长城》,不只
强调秦始皇的荒淫残暴,也讲了他身上的人性。孟姜女投江后,“秦
始皇哭里不得了,眼泪都搭拉到胸脯子上了”。
在《鹅妈妈》中,曹衍玉的故事更是充满着深沉的抒情。故事说
,来客了,掌柜的说:“轻易不来的客,给人家杀个鹅吃!”鹅听见
了,对儿子说:“掌柜的要杀你的娘。儿呀,你得照顾你自己!深水
你别去,浅水你要防,掌柜的要杀你的娘。儿呀,你得照顾你自己!
深水去了有啥拉住你了,浅水去了有猫咬住你了。没得娘哪,没得势
力了,你要听话!”在鹅妈妈对孩子看似平静的千叮咛万嘱托中,曹
衍玉的话语中蕴涵着浓郁的抒情,使人真切地感受到鹅妈妈悲恸无助
、哀婉凄凉的心境,从而对鹅妈妈和小鹅产生由衷的怜悯。
曹衍玉讲故事,还善于巧妙地运用农村富有乡土气息的方言俚语
,恰如其分、妙不可言地表达出故事的内容。如《张三》中,当地小
鬼被张三多次打倒后,艰难地从地上“爬叉起来了”。“爬叉”一词
,准确形象的描绘出爬起来的动作形态。
生活在母亲故事中的郑家五个孩子,从小向善抑恶,勤劳朴实。
谈到这一点,郑昌禄老人对此深有体会说,老伴讲故事对五个孩子影
响可不小,他们从小到大都很听话,尊重老人,勤奋学习。兄妹五人
中,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兵,如今都是党员。曹的小女儿郑大清
说,她现在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有空就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教
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那一个个饶有兴趣的“瞎话儿”,陪伴着两代人度过了多少个夜
晚,两代人的感情和心灵由此拉近。对曹衍玉来说,这些故事是一个
农家妇女能够给予儿女最珍贵的东西了。
故事惊动联合国,老人北京领大奖
日复一日,桐柏山仍然青青翠翠,而曹衍玉头上的白发渐渐多起
来,人们对她的称呼也渐渐变成曹大娘了。满堂儿女一个个长大成人
,有了出息,到更广阔的世界去拼搏了。如今,曹大娘和退休在家的
老伴独自居住,相依为命。他们在那住了几十年的向阳宅院里,种菜
养兔,平静地安度着自己的晚年。门楣上的对联写着:“远山当户翠
为屏,秀水绕门蓝做带”,一派安闲与自在。
曹大娘今年已经76周岁了,眼不花、耳不聋,除偶有小病外,身
体基本上硬朗。老两口儿真应了“少年夫妻老来伴”那句话,梨花海
棠相伴老,春花秋月长相随。一生素食的曹大娘到老不改不杀生的习
惯,老伴儿迁就一辈子,也就迁就到底了。除了来客,老两口就熬上
一锅浓稠的玉米粥,炒上自种的青菜萝卜,靠老伴儿每月的256元退休
金过活。隔三差五就有儿女回来看望,日子倒也安稳。
问大娘如今可给村中的黄口小儿们讲点什么,大娘笑了又笑:“
老啦,没得人耐烦啦!人家现在的娃们都是要看那种有蹦有跳、有说
有唱的电影啊电视啊,连以前恁受欢迎的皮影戏都没得人看了,谁还
来听我讲这老古董!”
然而文化人却没有漏掉这一领域,中国学术界也没有听任这一民
族瑰宝沉没下去。1994年,曹大娘大女儿的老师、河南大学的张振梨
教授听学生讲了她的事情后,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民间
文化宝藏,遂专程赶到桐柏,听曹大娘来讲“瞎话儿”。一个目不识
丁的农家妇女的话,被这个大学教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记了下来
,发表在多家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的报刊上,曹大娘的名字也随之出
现在她不认识的各种花花绿绿的刊物上了。
号称中国民间文化之父的钟敬文先生评价曹大娘讲的故事:“风
格独特,自成体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曹大娘曾被河南卫视台
、上海东方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
更出人意料的还在后头。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出于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目的,首次联名授予我国十
位民间故事讲述者“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桐柏的曹衍玉老大娘名
占榜首!
据介绍,这些民间故事家称号获得者一般都能讲述100个以上的故
事,最多则能讲上千个,他们既是民间故事的传承人,又是民间故事
的创造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民间故事,保护他们就是保护民间是故事
。
采访时,刚刚从北京领奖回到桐柏山不久的曹大娘告诉记者,精
选了她讲述的100多个故事的《金板凳》一书,不久将由河南海燕出版
社出版。一生与文字无缘的曹大娘,等亲眼看到自己的专著那一天时
,真不知老人是何等的喜悦心情。
如今,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
极大改变。孩子们已逐渐走出了那“月姥姥,黄巴巴”的民谣及“老
猴精”、“瞎话儿”的贫乏文化生活时代,现代文明给了他们更多的
选择空间。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古老的故事,因为它是我们祖
先一脉相传下的华夏文化明中的一部分。当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时
,我们仍会追忆那些古老的民间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