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85年道德法庭期:
特征:婚外恋受到强烈抵制和批判,第三者插足无一例外地被称为始乱终弃的陈世美。
□1979年,以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为标志,在国内掀起性文化高潮。
□1980年:新《婚姻法》实施,“感情破裂”成为正当离婚理由。国内不到2分钟即有一桩离婚案发生。
□1985年:40多名妇女上书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痛骂丈夫与“第三者”,表示决不离婚。要求法院主持公道,并向公安局提出游行申请。
对搞“婚外恋”的人,社会舆论以“道德法庭”的形式持强烈抨击态度,斥之为“偷情”。
1986—1990年阴阳裂变期:
特征:观念趋于多元,道德法庭受到质疑,婚姻中的人道主义复苏。
□1986年:有关报告文学对现代婚姻进行了思考:“男人与女人无论谁充当叛逆的角色,今天都会被带到‘道德法庭’的被告席上。……这种‘法庭’大概原本就是一个很古老的祭坛?”
□1988年:“性开放”一族浮出海面
纪实文学《性“开放”女子》一文中刊载我们社会中一员,她“学习努力,工作认真,技术高超,秉性随和,助人为乐,连年先进”,唯独性欲亢奋,强烈地渴望满足。
1990—1995年情人现象期
特征:离婚和婚外恋成为时髦,第三者大行其道。
□90年代初:招呼语从“吃饭了吗”变为“离婚了吗?”婚外恋中,男人追求“成功的事业,贤惠的妻子,漂亮的情人”,女人追求“找一个爱我的做丈夫,找一个我爱的做情人”。社会中,约40%的年轻人并不认为婚外恋寡廉鲜耻。
1996—1999年热中有冷期
特征:婚外恋、第三者依旧呈上升趋势,但社会逐渐形成反思思潮,法律也考虑以相应条文保障婚姻。
□1997:《绝对隐私》引发了婚外恋书籍出版热。
□1998:《婚姻法》修改草案讨论稿第一次增加了夫妻性行为互相忠实的义务,捍卫配偶权。
□1999:《牵手》等电视剧火爆,人们比以往更关注第三者的命运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活力 摘自《现代工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