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一式话“邮政”


  1999年10月22日,国家邮政局公布了关于明年新邮发行体制重大改革三大招,细细品味让人怎么也不能相信其是下了真功夫。
  第一招是取消集体预订。请问集体预订的概念是什么?指不指各级集邮协会集体预定,如果指,那就是骗人。拿我们江苏南京为例,十月中旬省集邮公司登报发文,说明年不再办理集邮协会会员预定,集邮者每人只能订一套新邮。而南京市邮票公司则登报发文说:明年每人限订5套,集邮协会、老人协会、残疾协会将上门办理。省公司不办了,而市公司照办不误,不再办集体预定岂不是一纸空文。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过去从来没有不办集体预定的提法,而今年突然提出不办集体预定,实质上是玩的文字把戏,不办集体预定实际上是不准卖大户的翻版。今年为什么不提不准卖大户呢?原因有二,一是不准卖大户是二年前就明文规定的,再提会给人以重翻老帐的感觉,又显不出有什么新招;其二,不准卖大户根本限制不了,各级集邮公司每年接受几百万的销售计划,不卖大户何时才能完成巨额任务。
  重大改革的第二招:从明年起邮票发行期从一年改为半年。从四九年建国,到八二年恢复集邮,中国邮政史上从未留下过什么邮票发行期的痕迹,只是到了九六年底,新邮一发行就被暴炒起来,一些邮商同某些集邮公司内外勾结,利用手中的票源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严重损害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利益,同时严重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因而上到国家领导层,下至平民百姓对此大为不满,迫于这种局面,有关部门借用了外国“新邮发行期”这一概念,规定新邮发行期为一年,在这一年内新邮上市不准加价出售,否则予以惩罚。其结果由于国家邮政局一贯的只说不做的作风,新邮一发行就涨价的歪风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近三年来,新邮发行大部分都打折出售,根本谈不上加价,因而也没有人,特别是管理层,再提新邮发行期这一问题。众所周知,这几年该涨价的依旧涨价,该打折的依旧打折,谁也没去管,谁也管不了。现在邮政当局重提新邮发行期,并把一年改为半年用意何在?是不是指望改为半年后,邮票就会涨价呢?君不见新邮打折不解决,又何从谈到涨价!恕我不恭,在当今的现状下提出这项措施者是不是大脑有问题。
  重大改革的第三招是提前推出新邮图稿。我认为提前推出新邮图稿不乏是加强新邮设计的鉴评力度,提高邮票设计、印刷水平的好办法。但是话说回来,新邮图稿公布之前,我国新邮发行计划早已确定,如果人们对某些新邮设计有意见,能不能被接受,发行计划能不能更改呢?我看不太可能。不妨举例证明一下,明年有一套“木兰从军”邮票,选题是好的,但设计不敢恭维,许多人把它称之为“劣等火柴盒画”,现在公布出来了,集邮者都很不满意,可谁能推翻这套图稿重新设计呢?如果不能,提前推出图稿意义何在?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各行各业由于改革开放得到了蓬勃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可是让人想不通的是二十年来我国集邮领域却雷打不动地坚守在计划经济的领地,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说实现计划经济能保持集邮事业繁荣昌盛倒也罢了,可是几年来的现状却叫人寒心,为什么不能彻底改革当今集邮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经济的检验呢?就集邮界而言,集邮人数和邮票发行量是难以统一的,集邮人数可变性极强,邮票紧缺,会引起价格不断上扬,因而集邮人数就会不断扩大。反之,邮票发行过滥,价格就会下跌,集邮人数就会减少,这个矛盾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始终无法解决。九二年至九六年初邮市陷入低迷,就是因邮票发行量盲目加大所造成的,九六年中期到九七年上半年邮票大疯潮又是因为邮票发行量缩减而引起。九七年下半年至今乃是邮票发行量太大的结果。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只有走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实行邮票敞开供应。一旦邮票取消计划预定,什么卖大户、打折票、早产儿、买不到邮票的抗议、卖不掉邮票的怨恨都会统统消失。如果再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将新邮发行期定为一年或者半年,一经到期,立即公布发行量,销毁或部分销毁,剩余部分投入邮政通信,不要太久,中国集邮又将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这样做肯定会打破行业垄断,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权,杜绝他们借以发财敛财的渠道,侵犯他们的切身利益。南京原集邮公司经理×××能贪污私分票款近千万元的现实将不复存在,这是某些人不愿意做的事,也是中国邮票发行体制永远不得改革开放的根结。
  (杨青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