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的环保意识


  瑞士地处中欧,人口不足千万,面积不及中国新疆的十分之一,风景优美,民风淳补,经济高度现代化,国际竞争力名列世界前列。
  在瑞士,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环保的大课堂。环境保护与其说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和意识,不如说已融入了瑞士人的血液中,成为其自身的一部分。苏黎士大学的教职员们一般都不驾车上班、出游,而宁愿买票,坐公交车。他们的车一般一月最多开两三次。他们会如数家珍似地列举公交车和小轿车载容量、能源消耗、排污量及用于净化其污染所需的开支间的差异。有这样重视环保的教师就会有同样爱环境的学生。在机房、实验室,学生们用打印机、复印机印文件的纸都是略带糙黄的再生纸,而且,大家都自觉地将已用过一面的废弃纸反过来再利用。不仅知识阶层如此,普通百姓亦是这样,整个社会已形成了自觉保护环境,注重环保的氛围。在街上,遇上堵车,尽管时间非常短,但驾车者一般都会熄火,避免过多的废气肆虐;在超市,一般都设有有偿回收塑料瓶的自动装置;回收废弃电池的盛器总是搁在门口最醒目的地方;超市给顾客购物后提东西的袋子都是纸质的或布制的,均要顾客自己掏腰包。当然,超市也提供一些非常薄的塑料小袋,但包裹食品等大多用纸袋。减少“白色污染”的良苦用心一目了然。居家生活中,人们非常自然地将旧报纸、老书籍、旧鞋子分类整理、捆扎好,在指定的日子里放在大门口,等资源再利用部门免费上门收集、处理。而玻璃瓶则分类投入街边专门收集玻璃制品的回收桶。街边的这些回收桶一般都是五六个一列排列开,按玻璃的质地、颜色、用途分类投放。花园、通道、山旁、河边,尤其是风景区,通常都能看到有关部门放置的塑料袋,这是用来让遛狗的人们随手拣拾狗粪用的,这或许正是为何瑞士不像欧洲其他国家那样多狗粪的缘由吧。瑞士人的法制意识很强,体现在环保方面也是如此,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苏黎士垃圾袋”,为了保护环境,加强垃圾管理,在民众广泛酝酿的基础上,苏黎士出台了有关“苏黎士垃圾袋”的法规和规定。该市居民倾倒垃圾只能用特制的垃圾袋,每个超市都可购买,但由于包含了垃圾处理费用,价格是同类普通垃圾袋的5倍多,但市民们均自觉遵守,从未发现垃圾桶中有其他种类的塑料袋。有关专家评论说,瑞士经济的高度发展与其国人的环保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