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南京街头,细心人会发现一支身着“红马甲”、统一佩戴上岗证的送药队伍,他们就是南京华东医药公司“4811111”免费送药服务热线的师傅们。
这支送药人队伍成立才几个月,共有10人。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是19岁的崔小军,其余都是30—40左右的下岗工人。38岁的唐卫宁原是南京塑料三厂的工人,下岗两年后才找到送药这份工作。别看他话不多,在南京雨花台区西河沿一带可是个“名人”。西河沿有一幢住房整整4层楼都住着聋哑残疾人,每次唐师傅送药过去,对哑巴和失明者他会帮其将服药说明书一遍一遍地读出来;对聋人他会打手势告之怎样服药。所以聋哑残疾人见到他,都热情地拉着他的手让他进屋聊聊。
27岁的李铭刚中专毕业,是队伍里的小文人,但干起活来经常不要命。刚入冬那天,夜里1点多开始下倾盆大雨,一些顾客打来电话要感冒发烧药,热线小姐将任务传给小李,小李从夜里1点骑着摩托车开始送药一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一夜被雨淋得换了四件衣服。
由于免费送药服务推出不久,很多人对它不了解。因而也就出现了崔小军遇到的一件事。去年12月初的一天深夜3点半,小崔接到任务,要送一瓶价格为0.75元的紫药水到下关南通路,从单位到顾客家来回要30公里。而且要在40分钟内送到。等药送到后,顾客很感动,但也坦白地告诉小崔,自己刚知道这个热线,想试试真假和很便宜的药送不送。
在送药过程中碰的委屈也多。46岁的下岗工人石宏祥师傅,有一次夜里10点从单位送4.1元的药到科巷一顾客家,那顾客先说:“外面东西都可还价,送来的药也一定要还价。”石师傅只好赔着笑脸解释,国有药店不还价,有发票。一天夜里11点多,石师傅在单位接到任务要送一个2元钱的体温表到下关公共路,结果送到后,那顾客却说“我有了,不想要了!”石师傅只能按规定向顾客道个歉再走。
光卡路窨子山、高桥门、牌楼、曾家营一带门牌很乱,有的顾客家门牌号是自己随便画上的;或者自家门牌号明明是“37”,在电话里报地址时却说成不存在的“31”号。送药人有时在夜里要兜上二三个小时才能找到。
送药师傅们说,他们回家洗脸,水都成黑色的了,每天不洗把澡,床都不能睡。
有人认为他们的收入肯定不低,但其实他们每人的月收入只有600元。而且没有节假日。
(王元汉荐自《扬子晚报》沈春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