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


  □邓小秋
  闭门家中坐,最怕三种人:要饭、卖货与推销保险的。常听得门铃骤响,以为是贵客光临,开门相迎,却原来是“不速之客”。最使人头疼的,就要数那些富有社会经验、精于交际能力的保险推销先生了。他们往往西装革履,笑容可掬,让你不便严词相拒。等他一脚跨进房门,那你就很难再想轻易摆脱。看他们巧舌如簧,云里雾里。根本就没有你插嘴的余地。于是上天入地,家长里短,大至国际风云,小到油盐酱醋,没话找话,无所不通。大家心里明白,远兜远转的最后结果,就是要你买几份保险。但是,人天生有一种逆反心理。愈是“王婆卖瓜”,愈是叫你心里疑疑惑惑。如果无利可图,如此殷勤的上门服务所为何来?故尽管有很多“保险先生”轮番上门,我总是一笑置之,巍然不动,让他们白费口舌。
  有一次,说来也巧,一位“保险先生”上门,正在喋喋不休,正好我那位二儿媳推门进来。那时,她正热衷于推销安利产品,逢人必说,几乎走火入魔,把那安利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全球独一无二。我知道她的宣传语言经过精心的艺术加工,里面的水份很足,便故意引发他们相互竞争一番,对那位“保险先生”说:“你们相互之间,是否都能说服对方,一个认购一份安利,一个买你一份保险?”这话一说,双方都来了劲,所有的优点长处,豪言壮语,喷薄而出,唾沫四溅。一个不惜赌咒起誓,一个则拿出空瓶,倒出香液,当场试验。一番较量,最后“保险先生”败下阵来,连声“拜拜”,强笑告辞。那一位忙乎了半天,也未能销出一瓶安利香液。半斤八两,双方总算打了一个平手。由此,也使我对买保险更是提高警惕,产生了畏惧心理。
  然而,这样的心理防线,也有溃决的时候。那天上街,经过一家保险公司,只见门前一桌,坐着两位工作人员。旁边围着人群,纷纷咨询。自己好奇心起,凑上前去一看,只见桌上放着一叠传单,任你自取。传单分门别类,品种很多,什么平安保险、婚嫁保险、伤残保险、人寿保险……等等。不详之处,他们便细加说明。经过这番突击培训,方知保险不仅有储蓄功能,更为难得的是,当发生意外时,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偿。想想现在的银行利率,一降再降,钱已很难再生钱。存进银行,所得无几,还不如保险更加“保险”。回家几经盘算,决定掏出钱来,买上几份保险。
  买好保险以后,自己想想也觉好笑。为什么过去人家上门服务,就偏偏拒之门外?虽然社会发展迅速,各人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但是,过去那种心态的形成,看来经营者与老百姓,都有很值得反思的地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