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家庭与生活报》1999年11月16日刊登的《读新邮发行体制重大改革———致邮政管理层的一封公开信》和编者按语之后,笔者对集邮问题也有一点想法。多年来,我爱好集邮,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可是近两年却兴趣大减,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是邮品的面值过高,自己的承受能力有限。例如我购买的《香港回归》金箔张,面值50元,售价120元,后来跌破50元,仅此一张就损失达数十元之多。作为一个工薪族的集邮爱好者,又不是扌背着金砖来集邮的,哪有那么多的钱来蚀呢!
再拿2000年纪特邮票的发行计划来说吧,20套中,除小型张一枚8元和另外两套全是80分的常用面值以外,其余17套均搭配有2.80元,还有3.70元和5.40元的邮票,其面值也偏高了。加之有的邮票连年打折,使集邮者冷气烹心,从前年起我便取消预订计划,离开了集邮行列。
最后,希望邮政管理部门要多为集邮爱好者着想,削减大面值邮品的发行,以减轻集邮爱好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人参加到集邮行列里来。
编后对今年新邮的讨论从去年11月16日开始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与响应,来稿非常踊跃。看得出来,来稿踊跃是因为大家有话想说,说出来的都是肺腑之言,其中还不乏真知灼见。
读完大家见报与未见报的来稿,“双赢”这个中美签定“入世”协议时媒体用得最多的一个词突然跃入脑海。我们有没有个办法,使邮票发行者和收集者都能得利呢?照目前这种“单赢”趋势发展,恐怕到最后就会是“双输”了。要做到双赢,减少发行量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只是个表面现象,发行量为什么减不下来呢?这中间应该有深层次的原因,大家在讨论稿中也有所触及,恐怕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有赖于改革的深入。
今年的新邮早已登台亮相,因此我们的讨论也暂告一段落。由于版面限制,“新邮杂谈”一共只刊出11篇来稿,许多读者的来稿未能见报,只得在此表示歉意。好在来日方长,大家有什么想法,建议,看法等等,随时都可以告诉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