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出去了吗?”“在哪个宾馆过的年?”“玩得开心吧?”不经意间,人们节后上班相互问候的话语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假日经济已阔步来到我们身边。
商家惊呼:谁把钱包丢了
假日经济从实行双休日制度开始初露端倪,到去年第一个放假7天的“大十一”渐成气候。很难说眼下中国人已经完全跨入休闲时代。但是紧张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使都市人渴望拥抱自然、享受人生,已是大势所趋。而每年100多个休息日,足以使这种趋势演变成现实。
去年国庆期间,全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数约4000万人次,旅游消费达141亿多元。仅铁路旅客运输就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日均发送旅客348.7万次,比春运时的日均旅客流量还高出42.4万人次。10月份国内市场销售颇为红火,实现社会零售总额2744亿元,考虑物价因素,同比增长11.1%。这种假日效应在大中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据国家内贸局统计,1999年10月,全国重点百家大型商场实现零售额82亿元,同比增长20.9%。另外,去年国庆期间全国餐饮业异常火爆,当月销售收入增长达15.5%。
今年的元旦,被称为“千载难逢”,一向花钱谨慎的人们的神经突然松弛下来,各种消费似乎都有了正当的理由,原来颇为冷清的商场人头攒动,旅游景点人如潮涌,城市里一些有名气的宾馆、饭店竟然要排队预约。在南京,新百3天的营业额高达2100万元,中央商场创下一晚200多万元的销售新高,山百大楼更是惊爆在短短一小时内实现销售160万元的记录……尽管春节假日经济的有关统计数字尚未公布,但对交通运输、旅游、商业等部门来说,又过了一个大肥年那是毋庸置疑的。难怪面对春节长假引发的旅游、购物、消费狂潮,不少商家惊呼:谁把钱包丢了!
顾客感慨:谁愿再来一次
突如其来的假日市场、假日经济,使机敏者尝到了甜头,有识者快步跟进。然而,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从交通部门到旅游服务业,许多部门和商家似乎都准备不足,顾客、游客、乘客排队的现象重新出现。中低档旅店床位不足、停车场太少、公共场所厕所紧张、商店收款台忙不过来……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从食、住、行、玩的方面看,没有哪一方面不存在问题。
倘若由于硬件问题跟不上,人们倒也可以理解,关键大都是软件出了问题。《齐鲁晚报》的消息称,今年元旦后一上班,山东济南市不少消协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的感慨:“三天假日不仅火了假日经济,而且也火了消费投诉。”
假日市场可不是一顿免费的晚餐。既然是假日休闲,爱挑剔的上班族自然希望得到高质量、有特色、讲信誉的服务,吃苦上当,谁愿再来第二次!
众口一词:呵护假日经济
有假日,不一定就有经济。换言之,并不是只要有了假日,经济便如天上掉馅饼,任君捡拾的。假日经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国家宏观调控得力,消费者观念更新以及商家有备而来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市场低迷、消费不振的大背景下,“假日经济”来之不易。只有大家都来关心她、爱护她,我们才能玩得开心,赚得多多。
(黄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