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死亡学”作了许多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死亡学”指导的善终服务,受到许多医院的重视,成了临床医学和医学心理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病人对待自己面临死亡的想法、态度是有很多差异的,影响临终患者心理的因素有年龄、疾病的性质、智能、性格、生命意识、人生观、宗教信仰、医生的指导和家属的态度、本人生活经验和即时场景等等。普遍人群最常见的濒死心理,归纳为五个阶段:一、先是内心感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继而产生疑感,甚至否认———“这是不可能的”,然后扩大疑虑,进入孤独状态;二、烦躁、愤怒,对他人发脾气,责怪别人为何不早点告诉他等等;三、沉默,此时患者开始冷静下来,仔细辨认一下自己面临的现实格局,不由回顾一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四、抑郁、悲叹、留恋生命,患者可能会想到许多事情尚有待他去完成,去照料;五、认可死亡,相信很快告终将是定局,只能承受命运的宣判。此时的态度,深受宗教信仰和文化修养的影响,可以变得十分平和。五个阶段经历时间各有长短,少数人的次序上略有颠倒。医务人员应始终取得病人的信赖,以自己的行动让病人相信,为了他的疾病康复和减轻痛苦,医生已经做出并仍在做出最大的努力。对病人的坏脾气,应取谅解态度,懂得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反映,不因此影响医患关系。作为护士,除了常规护理外,有位研究者认为每天应在患者病榻旁坐候几分钟,不一定多讲话,握下手,梳梳发之类的非语言交往很能给病人以安慰。作为家属,对病人的生活情趣、性格、思想最为了解,应当配合医务人员,适当掌握告别病人有关疾病进展信息的时机。(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