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收“留级生”的国内首家中学


  上海杨浦区共有初中在校生6.2万人,其中有一次留级生355人,两次及两次以上留级生34人,其中部分学生又到了该退学的年龄,他们无论如何是完不成初中学习了。这不仅使校长发愁,学生的家长更是痛苦不堪。怎么办?该区1997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特别的初中———风帆初级职校,专收那些在普通中学每门功课都开红灯的留级生(或随班就读生)。于是,各所中学校都把本校最出名的“差生”尖子全送到这里,现这里已集中了182名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18周岁,最小的15周岁,有的学生住得很远,每日上学单程要倒三次公交车。
  这里既不是普通中学,也不是工读学校,更不是辅读学校。该校对新同学进行语文、数学摸底考试,小学三年级的卷子,80%的人不及格。
  那天正在采访中,一名外区的学生父亲找来,说是老婆在家闹自杀,如果风帆职校不收下他们的孩子,那家里非出大事不可!
  这些孩子为何会变成“留级生”?
  校长王瑞兴原是聋哑学校的校长,他搞“特教”30年,他是这么分析风帆职校这些孩子的。他们孩提时代与正常孩子无明显差异,天真、活泼、好动,而一旦步入学龄期,差异就日趋明显。
  由于学习习惯和方法不当,学习态度懒散,又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的努力仍未能达到设定的目标,从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受到同学讥讽、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后,就会越发感到自卑。且随之产生恐惧、忧郁、妒忌和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甚至发展到厌学、逃学、弃学。
  他们的家庭有些是困难型的。由于居住条件、经济条件和辅导条件较差等因素,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习惯教养,生活上得不到很好的关心和照顾,智力上得不到早期的开发,学习上得不到家长的辅导和帮助,导致生活上散漫、学习上懒惰、行为上随意。
  有些孩子的家庭是离异家庭(父母离异的占三分之一)、寄居家庭、重组家庭等。这类家庭充满矛盾,孩子处于紧张的生活气氛中,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学习。这类家庭的父母、亲属又把孩子们当作负担“踢来踢去”,在这种背景下,使孩子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被嫌弃的人。
  由于目前普通中、小学中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模式和统一的命题考试,然后又在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下,把随班就读的差生置于正常学生同等的水平之上,老师为了整体教学进度,客观上很难做到特殊照顾和个别辅导。由此造成这类学生越来越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这些差生更经不起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及频繁的“题海战术”折磨,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管理措施不适合这类学生,尤其是个别教师对这类学生持有偏见,采取挖苦、讽刺、指责、告状、惩罚或变相体罚等不正确手段,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自卑心理。
  这些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短处与同学的长处去比,“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日益强化,抑制了自信心,严重阻碍了自我潜能的挖掘和开发。每当老师提问时,没听清问题就先摇头。在课堂上一遇到老师检查作业、提问或测验便情绪紧张,不敢正视老师,心理负担增大,使得学习效果更为不佳。失败的消极反馈作用再次刺激脆弱的心灵,并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这类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后,有的学生认为反正不行了,便放弃努力,成为与世无争的“呆坐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又怕别人嘲笑、讽刺,产生逆反心理,上课乱闹,干扰同学学习,最终成为“双差生”。
  那次雨中“季妈妈”和受罚的学生一起长跑20圈
  风帆职校里最根本的一条:每位老师都像爸爸、妈妈对儿女一样关怀学生,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到“被爱”,搞的是真正的“愉快教育”。
  笔者在孩子中采访,见到这样一个场景,好多孩子一见到季玉珍老师走过来远远就大叫:“季妈妈!季妈妈!”原来,季老师从不辱骂训斥学生,她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为孩子们做了许多善事,批评教育孩子也有其特别的方法。有一次,季老师外出学习一周,回校时,听说班级里有两位“皮大王”又惹祸了。季老师找这两位学生谈话,他们埋头不语。此时外面正下着大雨,季老师说:“你们大概是精力过剩没处发泄吧,走,我陪你们到操场跑步,每人跑20圈,跑完后我们再谈。”于是,季老师真的陪两位男同学在操场上跑了起来。一圈、二圈……操场边上围满了一百多位师生。雨中,季老师和两位同学的衣裤全湿透了,好多老师同学都劝四十多岁的季老师别再跑,就让两位男同学自己跑吧,季老师不肯听。跑到第十几圈时,两位同学再也“跑不动”了,他们相抱痛哭:“季妈妈,季老师,你就再饶过我们一次吧,我们一定改!”事后笔者问季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干,她说她想惩罚学生,但又于心不安,于是就陪他们一起受罚。
  一位学生的父母闹离婚,妈妈一个人跑回娘家去了,爸爸痛苦得恨不能早早去死。谁能劝回妈妈呢?这位学生想起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是老师,她就跑到学校来求救。这次,王校长亲自出马去找学生的妈妈劝说,又走访学生的亲戚让他们一起做工作,后来,学生的妈妈终于回家与丈夫和好了。
  宋涛同学父母离异,被寄养在一位阿婆家。一次放学路上,宋涛的脚扭伤了,他不知道是骨折,忍着痛挪到了家。第二天,宋涛的脚脖子肿了起来,还是一扭一拐地去上学。校党支部书记周轶在车站碰到了他,见他伤得不轻,就背起他往医院走去。宋涛身高1米80,体重75公斤,而周老师身材不高,体重未满50公斤,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职一(1)班的班主任严绮玲发现新来的蔡晓虎很奇怪,他从来不笑,而且脾气暴躁,一批评他,他就冲老师发火。严老师找他谈心,他闷声不响。严老师去家访,才了解到他家境困难,妈妈患癌症多年,长期住院,家里已用去10多万元。因要照料母亲,父亲也顾不上管晓虎。晓虎虽然脾气倔强,却很孝顺,每次讲到妈妈,他都会流下眼泪,放学后也经常去陪妈妈。严老师为他向学校申请了补助。知道他吃不上早饭,经常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倒一杯热开水,拿出点心给他吃。渐渐地,晓虎愿意和严老师说话了。他经过勤学苦练,学会了雕刻萝卜、批切土豆丝,不久前,还第一次做成了小笼包。当小笼包蒸熟后,同学们都自己吃了,他却悄悄拿到医院,端到了妈妈的床头。妈妈咬了一口儿子的“作品”,泪水唰唰地流了下来。
  丁月斌今年已18岁,他小学三年级时留过3级。经常逃课,整天泡游戏机房,还伙同一些坏孩子玩。20多岁的陆老师是一个姑娘,就是这位秀丽纤弱的女教师,每天陪伴护送比自己高半个头的学生回家。丁月斌家住在爱国二村,那是一片有名的“穷街”,全是密密麻麻的棚户房子,弄堂窄得自行车都掉不过头。就这样,陆老师护送了一段时间,风帆职校又和有关学校联系,请他们一同做工作,终于使那些坏孩子不再纠缠丁月斌了。得知他家经济条件不好,老师为他申请减免学费。为了锻炼他的能力,老师让他主持班里的会议。被那么多关怀和温情包围的丁月斌,彻底告别了昨天,他努力学习,进步很快,还当上了班长。一年后,丁月斌还跳了一级,升入职三年级学习。在最近的考试中,他获得了数学96分、语文“良”的好成绩。
  在这所学校里,教师与学生没有明显的界限,上课是师生,下课则是朋友,学生可以随意与校长、老师交流,老师更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秋游时,公园里的独木桥摇摇晃晃,几个平时调皮的男孩,连忙过来搀扶着老师小心地过桥。操作课后,老师挽起袖子,与学生一起打扫油腻的操作室。
  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
  采访中,区教育局邵志勇副局长讲:“与其让这些学生不断在失败的刺激下度过普通中学几年学习时间,还不如让他们早点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接受适合于他们的德育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让他们将来作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走上社会。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落伍的,虽然他们进了初中,但基础水平仍停留在小学,鉴于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教材。原则是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增加实用度,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实际运用能力上。在数学方面,只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计算,会使用计算器等常用的计算工具。在语文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掌握运用一定量的词汇,会写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小结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长,学校开设了烹饪、点心、园林、餐饮服务等职业技术课。”
  元元的妈妈说,孩子曾留过3级,她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外婆是具有30多年教龄的小学校长,但对他也束手无策。而风帆职校学习环境宽松,虽然文化课仍很吃力,但老师特别关心他,经常对他个别辅导。在上月学校举行的技能展示会上,元元参加了植物移盆操作,得了二等奖,乐得他合不拢嘴。
  对职一(1)班的简玮来说,风帆职校已是他上的第4所学校。小学二年级时,他留了一级。四年级时,为了给他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父母支付了昂贵的学费,将他转到了一寄宿制“贵族学校”。可是简玮在那里学习跟不上,从来不做作业,考试常交白卷,最好的成绩是30分。因为“成绩极差、顽皮出奇”,简玮在那所贵族学校里出了名,从校长到清洁工都知道他……去年9月,妈妈抱一线希望,把简玮送进了风帆职校。进校不久,妈妈就得到了第一个安慰:简玮变得“默默无闻”了,因为他在这里并不“冒尖”,同时他也摆脱了罩在他身上多年的那些歧视他的目光。从未写过作文的简玮第一次写了作文,虽然很短,老师发现他字写得很端正,给他打了100分,这大大激发了简玮对作文的兴趣。
  在作文《我学会了翻锅》中,简玮写道:“在厨房掌灶时(起先)有一个问题,不管我反翻正翻都不能翻过来。后来听叶老师说:翻锅的时候用力向前一推,然后很快地向后一拉,注意拉的时候稍向上方。然后,我一直练习和不断的(地)摸索,我终于学会了翻锅。现在我能翻锅每分钟120次,我正在向每分钟150次进军。我有信心,我一定能当一位好厨师。”
  职一(1)学生蒋正飞同学,因年龄超过将被原来的普通中学退学,因其父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而进了该校,一年来他不但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能独立烹制一桌菜肴。母亲流着泪对人说:“是风帆职校救了孩子,更救了我的全家。”
  职一(1)学生丁丽丽同学,因年龄超过未被录取,回到家里割静脉自尽,后在街道主任、派出所民警和家长帮助下入了风帆职校。一年来努力学习,成绩优良,专业技术提高很快,心理扭曲得到有效的治愈。她逢人便说:“是职校、是校长救了我的命,改变了我的人生。”
  学校及时健全了少先队组织,那些原本从来和小干部不沾边的学生们,不少当上了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又成立了团章学习小组,发展了共青团员,金光灿灿的团徽别在胸前,回到里弄里让长辈们刮目相看,孩子们别提有多神气了。
  最近,有36名学生参加了上海市劳动局职业技术考核,理论考试全部合格,“烹饪”有28人获得初级证书,“面点”有32人获得初级证书。这批学生已在各个饭店、宾馆、饮食店实习,学校正在多方联系为他们安排工作,区政府也全力支持,力争让每位学生都有一份职业。
  借鉴“风帆”的经验,目前,上海的普陀、长宁、宝山、闸北、青浦五个区先后又办起了五所专收“留级生”的初等职业学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