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剧的 没落


  □杨会军 王巍
  前不久,全国各地电视台一窝蜂地上演着古装武侠剧《鹿鼎记》,场面似乎很热,剧中的主演陈小春,演技也还说得过去,但观众的反应却没有媒体所期望的那样热。这一热一冷,是否预示着武侠剧已如“明日黄花”,无可奈何地显示出他的没落?
  当编导们将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翻得稀烂,他们面对的情况是,同一个故事已被拍了四五次,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将男女主角换一下重拍。于是,观众们看到了长相不一的小龙女,面貌各异的杨过,演绎的却是同一个故事。但很难想象一个故事在讲了四五次、七八次之后还会有人听,正如人吃山珍海味,天天吃便也味同嚼蜡,吃多了甚至会呕吐。现在如果再将《神雕侠侣》重拍一次,恐怕观众只剩导演自己一人了,因为《神雕侠侣》已被重拍了不下五次。《鹿鼎记》似乎还未拍到这个程度,也就可以再来。
  武侠剧的没落,不仅在于情节上的重复,制作上的匮乏新意,更直接的根源是原本武侠小说的没落。自古龙仙去,金庸封笔,梁雨生改写其他类型小说,在武侠小说这块田里便再也没长出好苗。尽管书摊上各种封面包装的花花绿绿的武侠小说层出不穷,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新派武侠小说”。但其内容实在叫人“不忍卒读”。武侠剧想要不没落,首先要武侠小说不没落,但武侠小说的没落似乎已成定局,已很难再写出有新意的作品,这大概也是金庸封笔、梁雨生改写其他类型小说时曾坦言的原因。没有了好的原本,便只好一次次重拍,这种情况显然不会维持很久。重拍一次,武侠剧便与自己的没落靠近一步,最终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事。
  应该承认,目前武侠剧还有一些观众,以后也许还会出现一二部可看的武侠剧,但那也只会是没落中的火花,一闪即灭。随着原本的枯竭,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这诸多因素的作用,可以预见武侠剧将逐渐失去观众,直至成为历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