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
农妇,倾情为都市人心灵疗伤


  □任秋菊
  春节前夕,发行量近60万份的《大河报》在报缝登出一则小广告:单身男女,请来这里免费过年,你可以唱,可以跳……
  花钱登广告的就是享誉中原大地的“知音妈妈”童桂兰。
  
  (一)
  童桂兰已经走过了人生的47个春秋。她出生在河南淇县一个农民的家庭。23岁那年,她与一位煤矿工人走进了洞房。此后,童桂兰和丈夫一直在农村过着清贫而幸福的生活。后来,村里办企业,村支书三顾茅庐请童桂兰担任业务员。就这样,童桂兰开始不知疲倦地到各地跑业务。
  在跑业务的过程中,童桂兰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郑州。一天,童桂兰遇到了一件“怪事”。在谈完一宗生意后,天色已经很晚,她赶到宾馆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在洗涮之后,她想好好睡上一觉,明儿一大早还要赶回去,眼还没有眯上,电话铃响了。她抓起话筒,真想把那个打电话的人狠狠地训上一顿,刚“喂”了一声,那人就忙不迭地说:“请不要挂电话好吗?我不是打骚扰电话的坏人,我只是想随便找个人说说话。”“好吧,你说吧,我听着。”童桂兰昏昏欲睡地说。
  “我和妻子结婚三年了,感情一直很好,可最近,我发现她神情恍惚,魂不守舍。以前的和谐与幸福也渐渐地消失了。我质问她究竟为什么,她哭着说,她爱上了一个寡妇!”
  “你的妻子爱上了一个寡妇?”童桂兰没了睡意。
  那个男人继续说:“是的。她告诉我,她对我已没有了感情,要和我离婚。她整天跟那个女人呆在一起,跟那女人学会了抽烟、喝酒……我一气之下,找到我的‘情敌’,警告她以后不准再找我妻子。她口里答应,可又偷偷地呼我妻子,这可怎么办呀?”
  “多给你妻子点关爱,好好跟她谈谈。”童桂兰同情地对他说。“谢谢您能听我发牢骚。”那个男人挂了电话。
  童桂兰完全没了睡意。正是这个男人的倾诉,激发了她的灵感,再联想到她在城里碰到的一些类似的“怪事”她想何不开通一条热线为这些心灵困惑的人拨开重重迷雾?这个念头在她的脑海里只闪现了一下,她就下定决心要为这些都市人心灵疗伤。辗转反侧,童桂兰在想,该让这条热线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家”里?“心灵港湾”、“忘忧天地”……即将进入梦乡的一刹那,“知音之家”冒了出来。童桂兰笑着进入了梦乡。
  
  (二)
  从1996年8月起,童桂兰开始为“知音之家”的筹建准备“砖瓦”。
  对于郑州,童桂兰是人生地不熟,经一位记者朋友介绍,她决定去拜访郑州某大学的一位已经退休的心理学教授,想请他出马做“知音之家”的“家长”。那天,平时节俭的童桂兰破例“奢华”了一回,买了水果,满怀希望地敲开了教授家的门。
  童桂兰向教授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及意图。教授也深为这位农妇所感动,当即爽快地说:“你一个农家妇女能想到这些,我就一定能做到这些!”童桂兰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知音。她紧紧地握住教授的手,激动地说:“老先生,谢谢你!”这时,一直在里屋的教授的妻子出来了,她看也没看童桂兰一眼,就把教授叫到屋里。刚开始,他们说些什么童桂兰没有听见,只是她的心里有点不安。慢慢地,声音大起来。“你相信这样一个农村妇女,她能干什么好事?这样的骗子一把能抓几个。”童桂兰听见教授的妻子气愤地说。童桂兰紧张地站了起来。“这……”教授似乎在思考。一会儿,教授从里屋出来了,童桂兰上前一步说:“老先生……”教授摆了摆手,示意童不要说了。他委婉地说:“我人老了,身体不好,很抱歉……”童桂兰只觉得脑袋“轰”的一声,下面的话她没听清是什么,委屈的泪水在眼圈里打转。走出教授的家,童桂兰的眼泪无声地落在地上。
  “知音之家”好像一个无家的孩子,没有依靠,找不到帮助。先为“知音之家”找个“家”,挂个牌,也许就会容易了,她想。
  听说童桂兰要为“知音之家”找个“家”,她的那位记者朋友又来帮她了。朋友带她找到郑州市妇联的一位负责人。看过童桂兰的意向书,这位负责人表示愿意收留“知音之家”。那一刻,她的兴奋无法形容,童桂兰像个孩子一样笑了又哭,哭了又笑。她连发几封电报,向亲人朋友借钱,为“知音之家”买“家具”。憨厚的丈夫一个人拉着麦子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卖,换得1000元钱。可这还远远不够,丈夫就去左邻右舍借钱。但一说明情况,有的人就不屑地说:“一个农村人想做城里人的工作,逞啥能?有钱往河里打水漂还能听见水响,借给她……”邻家的王大爷一听说桂兰要在省城为大家办好事,当即就从腰里拿出50多元的零钱递到童桂兰丈夫的手里。“桂兰这闺女,俺信,她一定会为咱农民争光!”拿着还带着王大爷体温的50多块钱,童桂兰的丈夫又走进了另一家的门……东拼西凑,总算凑够了3500元钱。童桂兰用这些钱租了两间房子,买了办公桌、椅,安装了一部电话。
  万事俱备,只要市妇联“吹来”一阵“东风”,童桂兰的“知音之家”就可以正式开通热线,成为大家真正的知音了。却不想原来支持她的市妇联又动摇了。
  她又来到当时租房所在区的民政局,请求助“一阵风之力”。
  民政局的一位负责人头也不抬地问:“你的文化程度有多高?”答曰:“高中。”“高中?”那人乜斜了她一眼,脸上掠过一丝不屑的笑意,“都市人的心理工作让你一个乡下农妇来做?还是留给专家、教授吧!你也省去很多麻烦!”
  童桂兰哑然了。之后,童桂兰到慈善总会,又吃了“闭门羹”。
  “知音之家”像一个可怜的孤儿,等待着好心人将它收留。这时,某报《“知音之家”家在哪里》、《7979397热线热起来》两篇文章出来了,郑州市妇联的一位负责人看到了,为童桂兰的毅力与执著而感动,愿意收留“知音之家”,童桂兰幸福地笑了。
  
  (三)
  热线不断。“童阿姨,我是一名高中生,不知为什么,我对女人的脚有一种特别的喜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我偷了一位妇女刚从脚上脱下来的袜子,放进嘴里,闻着微微的脚臭味,我有一种无比的快感。有时,我还趁女同学睡着的时候,偷偷舔她们的脚底板。我也很厌恶自己,可我又不能改变自己,我该怎么办?”这个男孩说,“童阿姨,你一定要帮助我,现在我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我爸还希望我考上大学呢!”
  童桂兰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儿,她也不知该怎样帮助这个男孩。“明天晚上的这个时候你再打过来,行吗?童阿姨一定尽力帮你。”童桂兰挂了电话。第二天,她向心理专家与医生请教这个难题,得知这个男孩的行为属于典型的恋物癖。
  第二天晚上,这个男孩又打来电话,童桂兰详细地给他讲述了专家的意见,并说已为他找了一个专业医生为他治疗恋物癖,最后还鼓励他说:“别担心,会好的,你一定能考上大学。”过了几个月,男孩又打来电话说,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他已改掉了那个“毛病”,学习成绩已在前十名之内,他还准备向前三名挺进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说,平时工作很忙,但他对家庭很负责任,对妻子很忠诚,然而他的妻子却背叛了他。他不想再见到妻子,可离婚又会伤害年仅10岁的孩子……矛盾与痛苦的煎熬使他痛不欲生。
  一连三个晚上,童桂兰都在为这个男人“疗伤”,同时,她还请来了郑州市心理学会会长帮助“诊治”。终于,童桂兰用自己的爱心与耐心抚平了这位经理的伤口。他对童桂兰说:“谢谢你,童大姐,我知道该怎么了。”
  
  (四)
  1998年,河南新闻媒体《被遗弃的小男孩》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男孩的父母离异后,谁也不愿意背着这个“负担”,就把他遗弃了。报道见报后,社会上几十户人家都要领养这个孩子。童桂兰想,社会上的孤儿、弃儿,如果都能有人领养,重新找到“爸爸”、“妈妈”该有多好!
  1998年9月,童桂兰鼓起勇气给郑州市市长陈义初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愿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为这些孩子寻找“代理爸爸”和“代理妈妈”。
  很快,陈市长批示,由郑州市妇联儿童部负责人协助童桂兰共同开展这项活动。随后,童桂兰找到郑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抄了一份孤苦儿童登记表,逐个儿去了解他们的情况。
  12岁的女孩沈亚男父母双亡,与76岁的姥姥相依为命。小亚男要上学,姥姥年迈,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他们的全部生活是靠居委会每月给她们的120元钱。邻居说,她们祖孙俩从来没吃过买来的新鲜菜。每当菜场没人的时候,老人就迈着蹒跚的步子,提着菜篮去捡别人扔掉的菜叶。有时,懂事的亚男帮着姥姥一块儿去捡菜叶。听说要为亚男找“爸爸”、“妈妈”时,老人拉着童桂兰的手说:“真是好人哪!唉,我正发愁,我死了,小亚男怎么办?这样好了,我死了也闭眼了……”
  楚龙和亚男一样,和姥姥一起生活。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仅有一间房子没有窗口,每到夏天,就像一个小火炉,四面不通风,楚龙写作业要开电扇,患有关节炎的姥姥只好去屋外。冬天,房子又冷得象个冰窟,祖孙俩就用各自的体热温暖着对方。当童桂兰说要为楚龙找“爸爸”、“妈妈”时,老人瞪着浑浊的眼睛一个劲地摇头:“小龙可是我的命根子,让别人领走,那可不行。”说着一把拉着楚龙紧紧地搂在怀里。经童桂兰解释,老人明白了,慢慢地松开了楚龙,“这好,这好,我走了也放心了,好,好……”老人念叨着。
  找到“爸爸”、“妈妈”的孩子,欢乐与幸福又重新写在他们的脸上。
  
  (五)
  1999年的一天,童桂兰被检查出患了宫颈癌,已到了中晚期!病魔无情,人却有情。《大河报》为此发了《妈妈,我来看您了》的文章。
  孤苦儿童及他们的代理爸爸、代理妈妈来看她了。一束束鲜花堆放病床旁边的桌子上。50元,100元,200元……一颗颗爱心在跳动。
  新乡市妇幼保健医院负责人知道了童桂兰的病情,便专程来郑州要把童桂兰接到新乡全部免费治疗。河南省人民医院也舍不得童桂兰的离开。“争”来“争”去,最后考虑到童桂兰的病情严重,不能在路上颠簸,便留在省人民医院治疗。无奈,新乡市妇幼保健医院负责人只好为童桂兰捐了2000元钱,怀着一份牵挂回去了。
  爱心终于战胜了病魔,童桂兰的病情被控制住了。
  童桂兰又忙起来了,招呼着一个又一个孤独、痛苦、失落、困惑的“孩子”来“知音之家”坐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