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前年12月,我国出现了一股退保热,北京、广东等一些城市里,许多曾经购买保险的人纷纷退保。据广州某保险公司统计,仅去年12月一个月退保人数就占了该年退保人数的5成左右。广州一些大保险公司也反映,去年退保量最多,比平时多3成。出现这一现象,原因虽然很多,但有一点则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人们在买保险时,多有失误。
因亲友劝说,难却盛情买保险
据报载,在我国买保险者中,真正了解保险的并不多,其中有近半数是因为亲友做了保险代理员,在他们的劝说下,因为抹不开脸面买了保险。而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买保险。因此,人们买保险首先要“铁面无私”,想买则买,不想买则不买。据《文摘报》披露,上海一位女保险代理员,为了增加自己的保险业务,竟到婚姻介绍所去以征婚为名,结识了100多名“男友”,让这些男友或为自己或为亲友,有权的甚至还为本单位员工购买保险。更让人担忧的是,她的这些花招竟已被不少保险代理人效仿。
见保险风行,盲目去赶潮流
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6次下调存贷利率,而保险公司的保险费率却未跟着相应调整,因此,每次利率下调后,人们冲着保险的高息,纷纷前来投保,从而多次涌动了保险热。由于一些人对保险并不太了解,只看哪种保险息高就买哪种,这样就留下了许多后遗症。首先,这些人是图利而来,并不是为保险而来,而在保险公司投保,长期看来,有利可图,可这种利都不是能在短期见效的,待购买热情冷下来后,自然就会后悔。其次,由于买保险时,只想图利,却未留意保险功能,到头来发现这种保险不适合自己。
保险虽有益,切不可贪多
这几年,保险公司针对人们的新需求,适时推出了各种适应时代发展的险种。而对这种种新险种,一些人常常忍不住都想去试一试,于是不断地购买保险,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因为购买保险,在考虑收益时,必须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一般而言,购买保险,其费用支付,不是一、二年的事,有的长达几十年,每一年都支付这么一笔钱。因此,在购买保险时,必须要合理开支,否则是承受不了的。那么,投保的支出以什么标准为准呢?据一些专业人士称,一般而言,在一个家庭中可将收入分为三大块,三分之一用于日常开支,三分之一用于储蓄,三分之一用于保险支出。
保险可获利,不宜太重投资功能
一些人在买保险时,首先询问其收益如何,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值不值得投入,反倒对其保障功能看得过轻。这其实是一个大的失误。如果一味地看重其收益,则自然会轻视其保障作用,于是就出现了见哪种险以后收益大就买哪一种,而并不去想想,这种险是否适合自己,适合家庭,到头来,就失去了买保险的真正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买保险时,首先看看哪类险种适合自己和家庭,在同等保障功能情况下,再比较其收益。因为保险既缺乏银行的那种方便,也难有其它渠道创造的高效益,只是些蝇头小利,如果只重投资,往往会大失所望。
(林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