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和孩子沟通困难,很多家长都感到十分苦恼。他们说很想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可孩子从外面回来,和家长只有回答式的对话,很少有真正的交流。孩子也觉得与家长无话可说。记者问一位初一学生为什么不愿和家长说说心里话。孩子说:“我在自己的屋里贴了一张球星的照片,我妈进屋后就说,你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这个球星染的头发那么黄,多恶心。我觉得我妈根本不了解我,我喜欢的她根本不感兴趣。”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不少家长和孩子关注的问题存在明显的差异,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和哪些孩子交往;孩子们感兴趣的则是电脑游戏的新玩法、体育赛事等内容。而不少家长认为这些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帮助,往往就不留情面地加以否定。逆反心理是不少孩子不愿和家长说悄悄话的症结所在。
据一些研究青少年问题的机构调查,在一些城市,80.8%的受访独生子女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同班同学,而不是父母。因此,孩子也就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成长中的种种烦恼告诉家长。而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也导致了孩子和家长共同语言的减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极盛前不久对1999年全国各地6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惊喜地发现这些“状元”的父母都理解孩子,其教养方式也很民主。不少“状元”说家长从未打过他们;家长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是尽力而为,而不是定指标,非要孩子考多少分不可,使孩子能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孩子面临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头,也不代替孩子作出选择。这些“状元”都是自己决定高考志愿的,他们和父母也讨论,但父母对孩子报考志愿只是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即使对孩子的选择有不同的看法,家长也不强迫孩子顺从。
(天摘自《每日侨报》 沈文 朱冬菊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