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国我赚钱
———北京使馆区见闻


  美国使馆签证处对面的人行道上,过去经常见到一条排数百人的长龙,其中既有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也有年逾花甲的老者,他们或午夜或清晨或刚下火车便前来排队,只是为了能获得一张赴美留学或探亲的签证。现在由于改为电话预约签证,长龙变成了散乱的人群,每天早晨仍然聚集着四五百人。而正是依附于这些人,一个新兴服务业出现了———签证服务业。
  在签证长龙的东侧,有一排简陋的矮房子,这是这个新行当的店面。这些隔几步一个的店面,是打开了一群宿舍楼的后墙建成的,有着前店后家、亦店亦家的特色。开始这些小店做的是小生意,有的卖香烟、饮料和小食品之类,有的卖工艺服饰、风筝、面具,有的出售包子、米粥等早点,本小利薄。后来有人发现代填签证申请表、代查中文电码、拍快照等服务也收入颇丰,于是又先后增项,有的甚至成为小店的主业。
  日前,笔者专程来到这条街上,遇到一对来自烟台的夫妻,要去美国探望老父,对签证摸不着头脑。一女店主主动与他们搭上话,就为他们填表、代买申请费收据,最后收了他们900元。
  在男店主不断地卖烟、卖饮料的间歇,笔者和他攀谈起来。店主告诉我,搞签证服务的点子是他妻子想出来的。为实现这个“创意”,她不惜花钱读英语补习班,不惜熬夜做练习。学成之后,他们签证服务的新业务正式开张。那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那时秀水东街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服务价格由他们订。代填一份表,收费50元,不可谓不高,但顾客络绎不绝。后来,在他北边的几家工艺品店也竞相仿效,打破了他的独家垄断,填表价格从50元降至30元、20元。
  男店主说,过去来办签证的,都是当天来当天入内面谈。早晨8点半开始进入,10点半停止进入。凡是10点半以前到达的人都允许入内,无论当天来签证的人数多寡。办签证者普遍有一种争先恐后的心理,误以为越早进签成的可能性越大,还有的以为每天入签者有限量,晚来会向隅而归,因此,人人都想早来早签,排队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早来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总有人出来做组织工作。到凌晨7时许,在签证处警卫战士的“命令”下,他大声呼喊众人,从南向北排队,然后他按纸板上的顺序点名,整理队伍。这长长的队伍往往排到这条小街的尽头。
  男店主说,早晨他们又来到人群中间,把号悄悄地卖给晚来者,便宜的二三十元,贵的四五十元。笔者曾两次担任排队组织者。有一次半夜里,刚有一个衣着随便的青年登记名字,路西的一个警卫战士就喊我过去,我吓了一跳。以为犯了什么错误。他问我刚登记的青年姓名后,让我划掉他的名字,说他来过好几次了,是卖号的。那青年听见了,一面狡辩着,一面狼狈地走了。
  走在这条街上,浏览着一家又一家类似的小店,店门前无不挂着“填表、电话约号、查电码、照快照、存包”之类的广告。我走进一家母女开的工艺品店,店门口摆着许多布娃,店内杂陈着风筝、瓷瓶、清代服装、景泰蓝、毛主席语录等。我在前两年多次来办签证向她们询问有关情况,因此就相识了。
  她女儿40多岁,前两年见到她,头发散乱,不事修饰。今天她头发向后梳得整齐,上身穿一件红色呢外套,原来过一会儿她要去学校教书。她是大学毕业生,因此填英文表不在话下。我问她如今生意怎样。她微皱眉头说:不如前几年好了。因为改电话预约,很多人有充裕时间自己填表,而不要请她代填了。不过谈话间,不时有人来照快相,来办电话约号。她说,美国使馆规定,从去年11月8日起,申请表上的照片要用彩照。很多人不知道,贴了黑白照片,到这儿后要换彩照,所以,拍快照的生意就好了。我问她,买宝丽来相机要不少钱吧?她笑笑说,2000多元,不过现在成本已收回来了。
  (王耀汉 摘自《信息日报》 盛祖宏 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