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子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4000多年前黄帝即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裳”即裙子。裙子在古代男女通用,并非女性的专利。
南北朝时期的《北史·邢峦传》载:“萧深藻是裙屐少年,未治政务。”是说当时纨绔子弟以穿裙和木鞋为时髦,只会修饰打扮,不知读书上进,无可造就。可见公元五六世纪,裙子在我国男子中颇为风行。
裙,还是宫廷中那些须眉大臣上朝见驾的必备服饰。上朝必须着裙,称为“朝裙”。一直到清朝,仍保留着朝裙的服饰,不过那裙子是穿在上衣外罩之内。
再说中国古代女子的穿裙,它是有着严格规定的。据作家包天笑先生所著《衣食住行百年变迁·女裙的制度》文载:古时女子家居穿的裙子是黑色的,遇到有所庆贺的日子,则穿红裙。红裙是大礼服,要夫妇双全才可以穿,若是一个孀妇,永远不许穿红裙。如遇应穿红裙的时候,青年少妇也可以改穿别种颜色裙,浅碧澹青,各随所好,但总觉得不快于心。老年人儿孙绕膝了,改穿黄色的裙,而且直到死,再不能穿红裙。还有夫妇之间,惟正室可以穿红裙,小妾不许穿红裙,即使她的儿子已是科甲发达做了大官,也不许穿。为了一条红裙,嫡庶之争常常闹出纠纷来。
古代的裙子,色泽及款式已很多,但最著名的莫过于百褶裙。据《西京杂记·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十分讲究裙子。一天,她身着云英紫裙与汉成帝同游太液池,鼓乐声中赵飞燕翩翩起舞,突然刮来一阵大风,将她像燕子一样吹起,幸亏宫女们拉住裙子才救下她。裙子被拉出了许多皱褶,结果比原来的平挺裙子更好看。此后,打褶的裙子便在宫中流行,上至皇妃宫女,下至平民女子都着百褶裙,于是,“裙钗”便成了妇女的代称。
裙子发展至今天,色泽及款式更加丰富多采了。汉族妇女流行喇叭裙、旗袍裙、西装裙、连衣裙等等;少数民族中如有傣族的筒裙、壮族、苗族的百褶裙,朝鲜族的长裙,维吾尔族的艾蒂丝长裙等等。它们不但美化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陈继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