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不低的何先生结婚三年要买新房子,他在婚后一向把家用多余的钱交给妻子掌握。这次认真探讨家庭经济账时,夫妇俩把所有的存单又计算了一遍。何先生在查看存单时,注意了一个细节:妻子在每次存钱时,用的是谁的名字。最后,他在心里细算一遍,发现存在他名下的钱比妻子名下的要稍多一点。何先生在心里暗暗感到舒服。
“虽说用谁的名字都一样,但这里面总会产生点微妙的心理。”何先生的话,当然只是和好兄弟闲聊时才会讲,但的确是道出了许多夫妇处理家庭经济问题时的微妙之处。
这样的“微妙之处”,恐怕会受到一个客观状况的影响,那就是现在离百姓生活已经越来越近的存款实名制。在实施了这一规定之后,何先生和何太太都只能凭自己的身份证本人去存取款。“我们”的钱将清清楚楚地分为“你的”和“我的”,这会不会对夫妇俩的“微妙心理”带来什么影响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淮日前在评点储蓄实名制时如此分析:储蓄实名制将在严格意义上把财产归属到“个人”名下。在现行储蓄制度下,人们用谁的名字存钱无所谓,但在实名制下,到银行用谁的名字存钱,法律上就认定这笔钱的所有者是谁。比如,夫妻离婚了,这笔钱到底是哪一方的,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银行会认定这笔钱用谁的名字存就是谁的。如果存在父亲名下的钱,儿子要花,父亲不同意,打起官司来,法庭就认定这资产是父亲的,即使儿子说这是我挣的,只是用父亲的名字存了,法律上也不认可。在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中,私人财产通常是以家庭财产占有形式为主的,这是“咱家的”、“我们的”,说起来,总比“大儿子多少二儿子多少”、“我的你的”听得让人心里舒服。实行储蓄实名制后,多子女的大家庭会否感到“分家”的滋味,本来和睦相爱的夫妇会否多长个心眼?传统的家庭占有方式将逐步被个人财产占有方式所取代,因此,陈淮指出:这将会带来对我们传统观念的一个深刻革命。
(龚宝良 摘自《新民晚报》 顾龙 陆蓓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