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医院管理弊端 坦陈药商经营艰难
下辈子再也不卖药了


  老杜做了4年的医药代表,日前向媒体吐露心声:下辈子我再也不卖药了。
  医药代表的酸甜苦辣
  医药代表的任务当然是到医院搞“促销”。但这里面有许多环节,首先拜访药剂科主任,先要了解一下,这家医院的同类品种都有哪些,也就是能与你竞争的品种有哪些。弄清了价位差不多和疗效差不多的药品情况后,药剂科主任该跟你讲了,进药的事得先去找院长(当然对够级别的大医院来讲,药剂科主任就有进药权)。但不管找谁,都是要花钱的。一种稍微好一点的药品,在医院的“开发”费用一般在6000元左右。如何分配呢?临床提单大约在500元左右,这是比较小的份额,临床主任至少要2000元,药剂科主任与院长之间的分配又有讲究。
  临床主任和药剂科主任同意了这个计划,还要告诉你,这药须经院长去批,院长自然心领神会。但院长确实也要先看看这种药的一般疗效和价位,不过这种“责任感”只占30%的成份,剩下的70%要靠公关。要公关就要与院长处关系。非常简单,钱拿到位,一般在2000元左右,得到院长批示了,药剂科主任同意进药。这时采购员要到你指定的商业点去进药,采购也要公关,采购攻下来后,仓库管理人员不给你出库也不行,还要公关;库管出库了,调剂室主任也得公关;这药就到了门诊药房,门诊药房投不投药,也决定这种药顺利不顺利,更须公关。
  比如说一种咳嗽药,出诊医生不是一个,每天至少4—5个医生轮班出诊,每个医生开多少药,要看回扣给多少。现在医生的回扣一般占零售价的12%—13%,这是什么概念呢?比如一盒药卖给患者是10元钱,要给医生1.2元至1.3元,否则,医生是不会开你这种药的。那么怎么统计哪个医生开了多少药呢?要到门诊药房去统计,这也要给回扣,因为你要委托门诊药房里投方的人去给你做统计。这个回扣一般占到零售价的3%—4%,这叫“统方费”。统计这个数字有讲究,要与医生开的处方对上账,医生每开一张处方自己都有记载,万一回扣给少了,就得罪了医生。所以你记住,如果医生极力向患者推荐某种药,这里面肯定有问题,疗效与其它的同类药品无大的区别,价格可能相差好几倍。
  医药难分家,主要在于药品的不合理竞争;药品流通的混乱,又来自于药品生产企业的作茧自缚
  现在是医院也卖药,药店也卖药,但药店的销售量只能占到5%左右,医院绝对占大头,药店的药一般称OTC市场,即非处方市场,一般是常规药,无须医生开处方的。但医院也可以卖OTC药,完全凭医生的处方,所以,各厂家的医药代表像孙子一样成天围着医生转。
  现在医生也振振有辞:药厂给了你们医药代表促销费,我凭什么不要?不要白不要!药效都差不多,开谁的都成。医生都有两个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给他的回扣,社会效益是他本人的名望和医德。当然我也承认有些医生是讲究自己名誉的,但说实在话这种医生不多,大部分医生都爱拿高额回扣,一个医生一天要接待2—3名医药代表,谁给的回扣多,谁给的及时,谁跟他关系处得好,谁就能在他的“笔”下得到更多的照顾。
  对医药代表而言,也确实如此。每个厂家至少要给医药代表10%—20%的促销费,医药代表拿着这笔钱到医院去绞尽脑汁的分配,厂家取消医药代表行不行?难,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是竞争所决定的。
  (邸志坚 摘自《黑龙江晨报》 刘树铎 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