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懒人


  □袁永庆
  文章标题本来叫“成都人懒”,可算直奔主题,但不免犯了“一竿子扫倒一槽”的大忌,颠倒成现在这个模样,可能更实际一点。
  懒人处处有,何独成都?但相比而言成都人多懒散,可能不好否认,这当然与成都作为传统消费城市养尊处优的熏习有关。几十年前从老辈口中听来一个传神的故事,说是西门有一家两口子,身无薄技而不事营生,全靠收几文房租打点日子。冬日,睡到日上三竿才懒懒起床,忽听外面巷子里在叫:“汤元,‘打瓜’处理了!”便高声唤住。买便宜赚了个肚饱,接着又拿眼乜着那锅滚烫的汤元开水说:“莫忙泼了,倒给我们洗把热水脸!”于是一个早晨可不举炊。
  故事毕竟有点久远了。而现实的,则是来自南方一位文友的“启发”。他在成都小住数日,颇有了“心得”:“你们成都人,怎么都懒洋洋的?”我问何以见得?他说,第一是街上的路人,面孔都是一副稀松懒散样,像是刚睡了起来,见不到几个精神饱满,意气充沛的。我想了想,倒也真是。第二,他说,行人走路都像在踱方步,悠哉游哉不紧不急,都像没事干似的。再一想,也差不离。第三———他还有第三呢,那么多自行车,一路好像都在观光市容,怎么自行车到你们成都就骑不快了呢?说到这,我总算找到辩解的词儿了:“自行车王国嘛,车多,总得考虑安全吧?”朋友断然否定:“不,我看那小街小巷里,没几个人没几辆车,还是这么个骑法。”我无言以对,只好解嘲:“这,要怪还得怪秦代的李冰父子,谁叫他爷俩把宝瓶口凿了个大洞,弄得两千多年来这儿水旱无忧,物阜民丰,不须花多大力气与大自然斗争,肚子一填饱,还有什么可忙的……”客人顺势恭维了一句“成都人的福份真好呵”,只不知后面该打叹号还是问号。
  下来,我这个老成都再一看一想,顺着他的思路,竟还可作出若干补充。比如还是说那自行车,蓉城街头,十有八九的车灰头土脑,成都人还有几个擦自行车的?实在看不过去,也是一声招呼,块把钱就叫车“洗心革面”,便养活了一大泼手拎水桶的外地擦车族。再比如人脚一双的皮鞋,买管鞋油“自助”起码可光鲜十次八次,但又哪有屁股一歪坐下来,脚一伸享受他人服务惬意?于是又盘活了一大帮排排坐敲皮鞋箱的外来人。再如到炎炎夏日,成都小伙子还有几个搓洗白衬衣的?往洗衣房一扔,一日半天便挺括如新,虽然伙子不过是挣五六百大毛的工薪人。成都人身上有了一百块钱,绝不会想到用这一百块去当老板,而是想又可到麻将桌上潇洒一天……
  如此这般,也许不胜枚举,成都人算得上“懒人有懒福”了吧?当然此等个人生活习性与价值取向,各人自由,似未可多加厚非。自我陶醉地幽它一默,还可说它表现出了成都人的“社会分工意识”或“财富再分配意识”特别强烈呢!不过,在我们悠闲度日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当今世界竞争求存的激烈和残酷,莫让懒散销磨了意志,莫让成都在西部大开发中被闲散的地域情结淘汰出局,这,可能才是成都人绵绵无绝的真正福份所在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