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赢家


  现代社会在鼓励人们高消费的同时,也正在培养人们精明对付市场的能力。
  □嘉嘉
  办公室女同事手持一大商打折广告去购物,服务生不知何因仍按原价给予结算,同事一气之下要求见外方老板。老板来到购物现场,同事举着花花绿绿的广告与之激烈解释。老板当众先喝斥服务生,随后的了结方案令同事心头熨贴:所购商品按折价计,另奉送两件同类商品,外加老板90度致歉鞠躬若干。
  我从不介意打折的事,因为没有商人愿做贴钱的买卖,不过自女同事四下里为那家大商场打出口头广告后,我也傻呼呼的迷上了他们的打折活动,一年四季,凡有此类宣传,总是要去凑凑热闹,心甘情愿替别人克服困难。
  对打折商品,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买衣物、饰品,不买食品化妆品。衣、饰之类无保质期一说,不像食品化妆品,若因品质或时限打折,势必对健康构成影响。二、买质量买品牌,不买流行款式。流行的东西大都短命,待打折到你手上,早已是强弩之末,妖艳无术。而质量和品牌本身就是一种信誉,一般具有不变应万变的功力。三,买常用消耗品,不买屯积之物,避免在抢购中偶失理智,造成不必要的物资积压,形成家庭经济堵塞。四、买有信心的产品,不买大轰大嗡断定将滥市的东西。信心来源于对产品使用的经历,真假伪劣心中有数,别人口沫四溅极力要塞给我的,无论好歹都心生反感。
  坚持原则需要克制,克制的过程有时几近残酷。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家大商场,因为常去,甚至掌握了它的打折周期。折价之前,曾看中过一个奶白色手袋,家里正好有衣裙急等着与其般配,标价却叫我心痛。咬咬牙退场而去,盼星星盼月亮盼它折出一个平民价。随后一段日子,隔三岔五总要去手袋专柜晃晃,高居不下的价格把人的期待煎烤成焦糊的薄饼,一面是烦躁,一面是坚韧。幸好沿用国际通行商业传统的这家商场打折周期非常有规律,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手袋折价40%,与我对它的心理价位不谋而合。
  现代社会在鼓励人们高消费的同时,也正在培养人们精明对付市场的能力。同一款商品,城北与城东两个价,除去“打的”的钱,买家仍有结余,谁都会奔低价而去。一条时尚休闲裤,商场价高出专卖店四分之一,恐怕很少有人愿替商场租赁人付那笔租金。在富裕的西方,女性是折价商品的积极拥戴者和购买者,从食品到汽车,大的小的来者不拒。这样的热衷不说明经济收入的高低,它是人们实事求是对付生活的一种方式。人们的消费心理日渐成熟,花钱购物还想购回一份好心情,买到货真价实的折价商品,好像躲过一次风高月黑的打劫,我们迫切需要找到这样的成就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