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万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检测得出的结论显示:我国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对于屡见不鲜的中小学生自杀现象,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开展生死观教育。
长期以来,成人对孩子的生死教育大多是采取回避的态度和闪烁其词的说法。这样的结果,会不断地传达给孩子关于死亡的一些不正确的信息,让他们觉得死是一件很好玩、很容易的事,还带着那么一点儿神秘。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的刘凤华老师认为应把“生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他认为,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缺陷,但在中小学生自杀问题上,不应简单地拿教师当替罪羊,尽早配合素质教育实施生死教育才是治本之举。他介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在小学阶段的重点是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所以在这个阶段实施生死观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在国外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在小学教育中有类似的教学内容。在瑞典,小学生会被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老师会让小学生摸着死者冰凉的手感知死亡,还会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这就叫作死。与此同时,也辅之以生的教育,老师也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们,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有认识了生的可贵,才能珍惜生命。在我们的“生死教育”中一定要这样告诉孩子:不仅要爱党、爱祖国、爱亲人,还要爱自己。爱自己不是错。
(李云贵荐自《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