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记者第一次走进山东省某科研所的门诊楼,没想到进出这里的病人会这么多。由于提前约好了采访题目,吕院长单刀直入地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来这里求治不孕症的人越来越多,才发生精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才把希望投向高校男生。
新学期开学后,由这家科研机构发向济南某高校近百个男生宿舍的广告单,导致校园内外一时议论纷纷。
在这份没有标明招聘单位,只留下一个电话和传呼号的神秘广告中这样写道:“参加省级课题研究,不影响学习和健康,参加者每次领取人民币60—80元,大专以上学历,健康男性。”,由于动作悄没声息,内容含含糊糊,最初在校园里甚至被怀疑是招聘“男公关”。后有“认真者”按联系电话追查,有的向当地晚报热线禀报,才知道原来是一场误会。
向男大学生征集“精源”,尽管大家明白这是科研和医疗所用,尽管现在社会越来越开放,但在校园内外还是引起不小的波动。不少收到广告的男生谈到此事,非常反感地说:“不管怎样,我们不希望此类广告进入我们的宿舍。”
记者采访了这所高校学生处的老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老师说:由于该广告事先没有同学校联系,学校不知道此事。就个人观点,这样的广告还是别进入校园为好。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容易被误导,或产生一些思想波动,分散学习精力。许多济南市民对此事的最直接反映是:“精源”困难,为什么不把征集目标投向已婚男性?这样人们在观念上更易于接受。
对此,吕院长解释:向大学生征集“精源”,实属无奈。该所从1986年起建立精子库,到现在,一直处到精源匮乏状态。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上普遍存在男性精子下降问题,患不孕症的越来越多。医院临床需要“精源”,采集是最困难的事情,我们早已获得卫生部门的批准,可以做广告宣传。但由于山东是孔孟之乡,封建意识比较浓厚,我们曾反复考虑如何正面宣传,吸引自愿献精者,但到底没有想好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宣传形式。
据吕院长介绍,目前,国内精子库通常都只能靠大夫自己私下个别联系,这种办法解决不了长期匮乏的局面,按他们所每天临床及科研需要,最少也应在二十余支,但每天实际采精量最多也就十来支。他们要对需求者负责,对后代负责,因此很着急。之所以选择男大学生,是因为科研所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包括他们那个年龄段的。再说,考虑到健康因素、智力因素等,为了保证精子质量,选择他们也最合适。而且,我们保证尊重捐精者的个人隐私。
吕院长还说,向大学生征集“精源”,是一种特殊需要,由于传统的东西里面有其非传统性,涉及到一个“性”字,因此人们既能理解,又难以接受。这种心理,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希望人们能用平常心来对待这种医疗科研上的特殊需求。
吕院长最后透露,广告单发出之后,医院已陆续接到一些大学生打来的问讯电话,这多少让他们感到些许欣慰。
(坚摘自《黑龙江晨报》席淑君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