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在八宝山公墓的第一位中共领导


  1950年10月27日12时36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患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党和国家在将这一不幸消息宣告全党、全国的同时,决定以最高的规格来安排任弼时的丧事。
  
  毛泽东亲视含殓
  29日的清早,北京景山东街南北两个出口戒严。今天是为任弼时送行的日子。
  9时正,一辆黑色的吉斯卧车驶到任弼时住所前,车门开处,毛泽东身穿灰色风衣,头戴灰色帽子弯腰走下车。他神色悲伤,嘴角紧抿着,低垂着头慢步走进任弼时的住所。等候在门口的各界代表和军乐队员们默默地注视着这位伟大领袖悲痛神情。
  毛泽东走进任弼时的住所,见院当中已停放一口厚重的闪着高级漆色的棺材,他走过去伸手轻轻抚模着棺材,若有所思,许久才慢慢地抬起头环视四周,像是要牢牢地记住这里的一切。稍顷,毛泽东似乎感觉到什么,抬头看着任弼时的住所,快步向任弼时住所的门口走去,将到门口又停下脚步闪在一边。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彭真四位领导人抬着任弼时的遗体从屋内小心翼翼地走出来,像是怕惊醒睡梦中的任弼时。屋门太窄,出门时他们都侧过身,慢慢地挪动脚步。下台阶时,毛泽东快步迎过去,伸手帮助走在前面的刘少奇和周恩来托起任弼时的遗体,使遗体保持平衡,平稳地来到院中。
  为任弼时送行的党政军及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密密麻麻地站满了院子,人们沉痛地默哀,为失去任弼时而悲伤。
  任弼时的遗体入殓了。他头戴灰色的帽子,唇上还留着他那为人们所熟悉的乌黑的胡子,神态安详,仿佛紧张工作一天后刚刚睡去。毛泽东俯身深情地注视着老战友,要把任弼时的最后遗容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稍顷,毛泽东抬起头来,看着一个工作人员捧着一面叠得整整齐齐的鲜红党旗走过来,周恩来接过党旗展开,刘少奇、朱德、彭真各接过党旗一角展开,轻轻地覆盖在任弼时遗体上,鲜艳的党旗覆盖在遗体正中。
  毛泽东缓缓挥了挥右手,起灵了,10名解放军战士把沉重的灵柩抬上灵车。
  秋风瑟瑟,军乐队奏出悲痛的哀乐。灵车缓缓开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扶持灵车走出任弼时的住所,再后是各界代表送行。人们都低垂着头,在瑟瑟秋风里,在呜咽的哀乐中蠕动着,整个景山东街笼罩在悲痛的气氛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送葬的领导人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葬礼。
  队伍来到景山东街南口停下,工作人员把系在灵车车头两边的长长的黄布伸展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李立三、罗荣桓、刘伯承、张闻天、蔡畅、聂荣臻、吴玉章、滕代远、徐特立、薄一波、邓颖超和李维汉分立两排,手拽黄布,用中国古朴的执绋礼仪为任弼时送行,向劳动人民文化宫走去。
  毛泽东停住脚步站在路口,神情忧伤地望着远去的送葬队伍,黯然泪下。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久久地一动不动。
  秘书怕毛泽东悲伤过度,走过来轻声提醒道:“主席,请回吧!”
  毛泽东似乎没听见秘书的话,依然专注地望着远去的送葬队伍,良久才侧过头遥望阳光照耀下金碧辉煌的故宫的琉璃瓦屋顶,又扭过脸仰头看看已是秋霜尽染的景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走吧,走吧!”
  
  八宝山仓促准备
  任弼时的突然去世,给正在筹建中的革命公墓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公墓建设刚刚有一点雏形,一期工程还未结束,对墓区的整体规划安排还没确定。中央决定在任弼时墓穴未选定修建之前,遗体就浮厝在太庙前。要在仅有的两天做好浮厝的准备是相当紧张的。
  他们马上动手,勘察场地,平整土地,确定浮厝的规格样式,购买所需的砖灰、砂、石。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准备就绪。这不但是公墓安葬的第一人,还是中央的领导人,公墓从干部到工人都十分重视,竭尽全力办好公墓的第一件安葬业务。
  30日上午9时,任弼时追悼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广场举行。追悼会由彭真主持,刘少奇作简短讲话。10时整,由刘少奇、周恩来、李济琛、张澜、郭沫若、陈叔通、陈云、罗荣恒、林伯渠及各界代表为任弼时灵枢执绋送上灵车。
  车队由两辆乐车、一辆炮车为前导,随后的灵车上绘有一颗巨大的五角星和四颗小五角星。车头布满鲜花。随后是为任弼时送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卧车。车队出文化宫,经西长安街、复兴门,中午12时到达八宝山。
  公墓已做好迎候任弼时遗体的准备。浮厝地已打好平整的坟台,两侧布满毛泽东、党中央、各界人士和人民团体送来的花圈。
  灵柩安放在坟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最后向任弼时遗体三鞠躬告别。
  公墓精选的几位手艺高超的瓦匠开始在灵柩四周砌砖,随后还在四周及上顶做了水刷石罩面,上面还塑了一颗红五星。没有为任弼时立碑,待正式安葬后一并立碑。工人们在浮厝地四周栽了几颗松柏,显得庄严肃穆。
  
  周恩来指示:派一个班守灵
  随着公墓二期工程的展开,任弼时墓穴的建造工程也在紧张进行。经反复研究,确定任弼时墓建在公墓东北角的半坡上,设计方案也已由中央通过。
  公墓由曹恩棠负责组织施工。任弼时墓工程较大,因为是建在半坡上,就要平整拓展土地,打通道路,上坡路上都要用花岗岩石条铺设台阶。墓穴周围的地面也要铺设方砖。数十名工人挖土、运料、铺设、垒场,干了几个月才算完工。建好的墓穴占地300多平方米,水泥方砖铺地,墓前立着汉白玉卧碑和立碑。立碑上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任弼时同志之墓”七个字,背面刻着任弼时生平和丰功伟绩。墓穴四周苍松翠柏掩映,环境幽雅清静。
  1951年7月18日上午,革命公墓戒备森严,庄严肃穆。大大小小几十辆汽车鱼贯驶入,任弼时移灵仪式在这里举行。工人们事先将任弼时灵柩取出,再将遗体移到玻璃钢棺内。移灵仪式开始,乐队奏哀乐,8个工人抬着任弼时遗体缓缓向半坡上的墓穴走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前面执绋的有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陈云、董必武、彭真、李富春、李立三、蔡畅、陆定一、聂荣臻、吴玉章、腾代远、薄一波、廖承志和王稼祥等。
  遗体抬到半坡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注视下,工人们慢慢地把灵柩放入墓穴内。
  周恩来专注地看着工人们安放任弼时的灵柩,语调沉重地对站在一旁的罗瑞卿说:“这里要派警卫保护。”罗瑞卿轻声请示说:“总理,我看是不是派一个排为任弼时守灵啊?”
  周恩来想了一下点点头:“我看可以,你安排吧。”稍停又补充一句:“我看不用一个排,一个班就可以了。”
  “好,我马上去布置。”罗瑞卿转身布置任务去了。
  当天下午,革命公墓就来了一个班的解放军战士(后来改为公安军,增加到16人),从此,这些战士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日夜伴着任弼时的英灵直至1955年部队撤出。
  从那时起,前来瞻仰烈士的群众络绎不绝。尤其清明时节,任弼时墓前摆满了群众送来的花圈,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
  (李云贵 荐自《八宝山纪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