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com”都会成功


  网络及其相关产业就像一个神话,不断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推出一个个像比尔·盖茨、杨致远、戴尔这样的亿万富翁。如果说福特(汽车)、洛克非勒(石油)堪称昨日美国财富与繁荣的象征,那么,微软、雅虎似乎就代表了全球财富潮流的新方向。
  20年前,微软因规模太小,不能在纽约证券市场上市,就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而现在微软的股票市值相当于香港所有股票上市值总和。杨致远的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股价翻了64倍。而两年前,亚马逊、美国在线等网络公司在美国股市更是掀起了“网络股”飞涨的狂飙。一向重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纽约股市,甚至放弃了对网络股的最低盈利要求,听任他们改变规则。
  1999年6月,同样低迷了两年的中国股市在网络股的带动下也涨势凶猛,屡创新高,股市获利好于任何一个产业。网络股似乎成了股市里“一只长寿的猪”,仿佛能给每一个投资者丰富的获利空间。但重要的问题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盈利的上市公司,投资者究竟在买它的什么。或许有人认为,人们买的是它的预期,而不是它现有的收益。以亚马逊公司为例,亚马逊书店根本没赚钱,但股价能翻几十倍,投资者所看到的亮点是:亚马逊的书目超过任何一家传统书店,它的全球客户为500万人,更为重要的是亚马逊的网上经营方式大大减少了库存费用、人力支出等传统书店的开支。因此,当时在投资者的眼里,亚马逊的盈利预期相当诱人。
  但某一产业有盈利的前景并不意味着任何参与其间的人都会获得高额利益。这一点从中国目前IT产业的现状就能看得很清楚。预期盈利与真正盈利存在很大差别,将二者混为一谈,是今天网络神话的关键所在。
  互联网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惊叹,也沉积了越来越多的疑问。过去人们一听到互联网就联系到财富,但今年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指出国内互联网公司尤其是ICP无一家赢利的事实。新浪网掌门人王志东前不久又说,两到三年内,很多互联网公司会被淘汰,很多投资会血本无归,很多人的青春年华会消耗掉,不是今天叫“.com”的明天都会成功。然而,从任何一篇关于网络的宣传中我们都可以找出言过其实的描述,它就像一个吸引人的泡沫被越吹越大,为人们勾勒出一个诱人的虚拟社会。鸦片战争之前,曾有一位英国商人来中国推销他的睡帽,他认为:“只要每个中国人买我一顶睡帽,我就发大财了。”像他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中国仍然为数不少。
  网络不是聚宝盆。从网络公司成长期的主要融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形式,不同于注重安全性、短期回报的银行融资,因此高回报的背后是极低的成功率。曾有人统计,硅谷的风险投资成功率不过10%。
  纳斯达克股市的剧烈震荡以及“亚马逊现象”告诉我们,在美国,网络股公司已经开始进入追逐利润的时代,否则将无以为继。当亚洲的网络股公司如日中天的时候,只要有梦想,就会有资金,但是网络毕竟不能点石成金,它还必须靠业绩来说话。尽管人们为网络经济创造了新的经济概念,但当务之急恐怕是对那些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作科学解读。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强调的观点:就美国而言,网络股是新经济的表现,还是泡沫,如今看来两个因素都有。其中有些公司可能是代表了新经济,但大多数公司则注定是要垮台的。对中国而言,目前谈网络股是一种炒作,倘若要把它跟新经济连起来,太过牵强,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刘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