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前些时,北京市商业银行燕京支行与一家公司联手推出了贷款结婚的新举措,凡通过了资格审查拟结婚的新人,可借贷5000元至10万元不等。但半年过去了,尽管接到了不少咨询电话,然而真正前来贷款的却一个也没有。据了解,电话咨询者并非都没有贷款消费意愿,只是不想用作婚礼庆典和蜜月旅行而已,换言之,总觉得贷款结婚似乎没有这个必要。无独有偶,1999年新学年,一项旨在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国家贴息助学贷款推出后,也没有出现人们预料中的火爆场面,那些贫困学子中尽管也不乏希望通过贷款解困和完成学业者,但面对助学贷款所设置的道道门坎(如苛刻的担保条件),却又纷纷望而却步。
从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并没有出现所预料的火爆场面,其症结即在于不适销对路、供求脱节。究其个中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银行自身还没有实现信贷资金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观念的转变,仍然坚持以自我为中心,想当然地认为想向社会推销什么金融产品就能推销出什么样的金融产品,顾客会围着银行转,何况消费信贷眼下又很时尚呢!有人说,中国金融业的一大弊端乃是对市场调研不够,对所推出的金融工具能否为顾客所接受重视不够,因此,便出现了有的银行宁愿花几万元几十万元做广告推销,却不愿花几千元做一番市场调研的现象。
其实,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总体形成,信贷资金也不可逆转地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征,消费信贷即使再时尚,但银行如果一厢情愿推出那些不合消费者口味的品种和不合身的“款式”,消费者是不会盲目赶这个时髦的,最终只能使这类消费贷款成为橱窗里的摆设而难以走向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