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紧张繁忙、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希望工作之余,拥有一间常开着的“健心房”,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部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心理学家戴尔有一句惊世名言:人类似乎是惟一能使自己变得神经不正常的动物,因为他们否认自己首先是动物的事实。换言之,人类常自寻烦恼,“做人太累”常常困扰、折磨着“做人”。从出世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教导如何做人,如何成为杰出的人,这些刻板的理念成为每一个人沉重的心理负担,学会给心灵松绑,减轻这些负担无疑是让心灵快乐的又一条捷径。
随着人们对于自身生存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原来并不把情绪问题当回事的人,开始意识到并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愿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年女性告诉笔者,一部分女性在外承受工作压力,在家操持家务,生活枯燥单调,还要承受情感折磨,心灵煎熬,她们渴望走出狭小的生活空间,寻找失去的自我。
困惑中的男女为此苦思冥想,究竟是什么让心理误区走进玻璃之城?
在许多人眼里,去心理咨询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道德品质有问题,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因而,他们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诊。在一般人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医生不会取笑你,并绝对为你保密。
许多咨询者在定位时有偏差,造成期望值过高,好像心理医生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好似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锁”都能打开,常常是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晴空万里”的心境,便没了下文。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进行心理干预也是一种很艰辛、漫长的治疗过程。心理疾病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关联,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愿望,没有持久的信心与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咨询者应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都抖给心理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力把它一一解决,而自己不需努力,不需承担责任,不需内省。许多咨询者往往会把这种模式带到心理诊室。要知道,心理医生只起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助咨询者人格完善成熟的作用。应明白医生与咨询者是不同的独立的人,有与咨询者可能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医生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咨询者。只有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如果把自己高悬在半空之中,不做主观努力,那么你永远也走不出心理的那片阴影。当感觉力不从心,无所适从的时候,就退一步。这时候,你会发现,生命的花园里,花团锦簇。
(王惘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