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那年


  四年前,我以优异的成绩中专毕业,怀揣毕业证书回到了故土。毕业该意味着就业,但就业形势严峻,边远山区问题就更加突出。恰在此时,中学的同窗好友给我来信。说他现在在广州的一家鞋厂当领班,月收入2500元。并说我所学的经贸英语专业在当地很吃香,比较好就业,收入不会比他差。这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无疑是天大的福音,我立马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父母,却遭到了他们坚决反对。理由是他们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我送出农门,全家的希望就寄托于我身上,好好的铁饭碗不去争取端,要去做那“短命”活路(农村总认为打工不长久)。尽管我再三解释,还是徒劳。当时我的心里十分矛盾,去吧,肯定违拗了父母的旨意;不去吧,眼看着一次绝好的机会擦肩而过。
  在那段时间里,我度日如年,茶饭无味。正当我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之时,一位远房亲戚兴冲冲跑来告诉我,县行政机关将从今年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派一批人到乡镇基层锻炼,目前正在报名。我决定一试。有人劝我放弃算了,省下几个报名费,说现在是关系社会,哪轮得到你头上?也有人劝我不妨去试一试,能行则行,不行则罢。也许命不该绝,我这一试居然中了。如今,四个年头过去了,我因工作表现不错,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现已由边远乡镇调到区上工作。
  假如当初我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许现在已是一个小小的老板,但可能因此而伤害父母的心;而如今,通过几年的基层工作,自己早已全身心投入到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之中,尽管清贫一点、苦一点累一点,也算了却了父母的心愿,回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吧。
  (胡晓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