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修过环城轻便铁路


  □袁永庆
  时间不算久远,也就在整整40年前,但知道或记得成都在50年代末修建过一条环城轻便铁路的人,肯定已不多了。可见历史总是多么容易被遗忘。而我却没齿难忘,刻骨铭心,因为我正好就是当年那筑路大军中的普遍一员。
  1959年夏天某日,我又一次去办事处“要工作”。没想这次竟如此顺利,干事马上开了介绍信,要我去东郊圣灯寺市交通局属下的平车处报到。到了那儿,才知是建路队需民工修环城平车道(轻便铁道)。安顿下来,我立马被分到82信箱东侧的沙河边修桥。
  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些不可思议。修桥的这支队伍,全不懂最起码的路桥技术,除了扁担撮箕锄头铁铲与撬棍,竟无任何机械设备。打桥桩也是数人合力分拉几根粗绳,在号子声中把那大铁疙瘩提升拉起,又同时松手砸下。我在家困顿有日,饱尝断炊之苦,一下有了工作,伙食又搭在82信箱,每餐光是那令人眼花缭乱的近十种主食,已叫我有如登天堂之感,干活便格外卖力。不出10天,肩头红肿了,双手都磨出了血泡,看得几位坐办公室的大姐很是感动。桥还未完工,我又被调到二仙桥突击一座“小立交”。“大跃进”时代,没日没夜地干,更不休息星期,简单重复的超重体力劳动全仗自己年轻勉强还能应付下来。
  当年底,小半环铁路修好了,要在火车东站搞通车剪彩。那天,大家被安排带上工具就地护路。先说是八点钟机车满戴沙石从河心村出发,九点半抵达东站。我们在铁道边等到十点钟也未见机车影儿。那时电话很少,头头奔来跑去也没问出个所以然。直到十点半钟,才听到轰隆隆的声音,机车远远开过来了,一时大家不免兴奋。但这兴奋很快就化成了大大的疑问:一列只拉了十来个货斗的柴油机车,在那铸铁路轨上的行驶速度怎么比自行车还慢?看来还不如一辆拖挂大卡车的效率。正这样想着,只听得“咔空”一声,机车狠命吼了两脚油门便整个儿趴下了。大家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处铁轨被压断,车斗跳道了。于是大家七手八脚手抬棍撬奋力把车斗撬上了轨道,机车这才得以发动行驶。接下来就是我们赶紧把断裂的路轨换掉……
  说实在的,那质量低劣脆性大的铸铁轨,怎能承受机车的冲压呢?这本来不过是常识问题,但在那个“敢想敢干”、提倡“胆大飘洋过海”的年代,谁又敢去说三道四?不管那次剪彩仪式多么尴尬,路还得继续加紧修,还发动了全市机关干部轮流参加“义务劳动”。而我们“专业”队伍,更是马不停蹄转战各地,记得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有北站、西北桥、草堂寺、红牌楼、南站,以及牛市口,跳灯河直到保和公社……到了1960年秋天,“万人上山”运动又把我弄去了资中参加“保煤运输”,给已经吃紧的成都热电厂供煤。到六一年春回到成都,才知整个平车处都撤销了,人员分调各处,环城铁道尚未最终完成便彻底“下马”了,枕木和铁轨也完全作废品“处理”。我去凭吊昔日旧地,只见那一段段荒芜的路基青草葳蕤,在春风中更显得索漠而凄凉。又过了几年再打从那些地方经过,连路基也荡然无存,一切又恢复旧观。人们也就渐渐忘掉了荒诞年代的荒诞事,忘掉了成都有过这么一项如此兴师动众的“重点工程”建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