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使用硬币
从银行职工感染性病谈起


  纯洁少女竟然得了尖锐湿疣,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但这确实是发生在当今大千世界上的一件实事———报载,山东高密某银行,一位从未有过性接触的少女出纳员,经常点完钞票不洗手就上厕所,致使将钞票上的HPV病毒传染到了自己的身体上。
  纸币太脏点钞成本巨大
  使用纸币有很多弊端。纸币极易被污染,变得肮脏不堪,尤其是5元以下的零钞。据卫生防疫部门化验,几乎所有纸钞都带有病菌、病毒,包括大肠肝菌、肝炎病毒、淋球菌、HPV病毒等。调查表明,经常接触零钞纸币的人员,如家庭主妇、商贩、售票员、银行出纳员等,易患肝炎和各种肠菌疾病,这与钞票污染大有关系。纸币几乎无法消毒,也无人去消毒;越使越烂,越烂越脏。
  另一方面,杂乱的零钞纸币整理、清点起来非常麻烦,且非人工进行不可,费工费时,点钞成本令人咋舌。据调查,此方面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实行无人售票的公交公司。例如,广州一家公交公司每天收进零钞70万~80万元,雇有140名技术熟练的专职点钞员进行清点,每天8小时,每人仅能点钞25400张,点钞成本每年至少500万元。
  硬辅币则无上述弊端。一般情况下,硬币所带病菌量要比纸币少得多,且可以用机器清洗、消毒、蒸干;清点除用机器清分外,还可用度量或称重方法,比清点纸辅币便捷得多。
  硬币沉淀是个极大浪费
  我国每年都要发行数量巨大的1角、5角、1元的硬辅币和数以千万元计的流通纪念币,但市场上却不多见,有时还会发生找零困难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许多人不习惯使用硬币,觉得放在兜内坠得慌,又容易丢失。那么多硬币,除一小部分被集币爱好者收藏起来外,绝大部分都沉淀在了家里。
  大量的硬币不能参与流通发挥作用,实在是个巨大的浪费。一组美国的有关数据,不妨借来管中窥豹:联邦储备委员会和总审计局曾调查,政府以同样面值的硬币替换纸币,每年减少4亿美元的赤字。这笔钱主要省在不需要印制纸币方面。因为,纸币的平均寿命只有18个月,而硬币的寿命则长达30年。美国每年要处理7000吨破旧美钞,总计约7.15亿张(其中一美元的占很大比例),总值近100亿美元。处理的方法是,切成纸屑,埋入地下垃圾场;需花费105万美元。处理掉的破旧美钞,约是流通美元总面值的3%,要补充这些钞票,材料费加印刷费又是一笔更大的开支。单是纸张费—1亿张优质钞票用纸就价值1250万美元。而且,随着可供使用的地下垃圾场的日益减少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联邦储备委员会不得不寻求、开发处理破旧钞票的新途径,这又得投入巨款。
  与美元比较起来,人民币大概不会少多少。尤其是国人使用人民币极不爱护,乱卷滥折,乱写滥画,平均寿命不会长于美钞。加之我们的能耗、物耗较高,印制钞票的成本不会低于美钞。这样算起来,我国每年花在破旧钞票处理及新钞票印制方面的费用也是巨大的。而且,印制钞票又需大量优质纸张,这又会加剧对森林的砍伐。制作金属硬币则能克服上述许多弊端。如果我们多使用硬币,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省数亿元资金。
  硬币趋向高面额化
  国人不习惯使用硬币,只是近些年来宠出的坏毛病。许多国家在大量使用硬辅币的同时,开始发行高面值的硬币。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几乎所有工业国和发达地区如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等都成功地实行了这一改革,尽管在发行之初都曾遭到过公众一定程度的抵制,但随着被替换下来的纸币不再流通,硬币便日益被接受。在加拿大,1987年才开始发行1加元硬币,到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赞成这一行动;在日本,1964年在只有1、5、10、50日元小面额硬币的基础上,增发了1000日元银币,1983年又增发了500元的铸币,使得百元、五百元的纸币逐渐被淘汰;在香港,1985年以前只有1、2、5毫和1、2、5元硬币,1994年增发了10元紫荆花图案双金属硬币。
  前面说过,我国发行的硬币并不少。无论是从经济方面着眼,还是从环保方面考虑,我们都应该学会使用硬币,让众多沉睡的硬币流通起来,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耀汉摘自《今晚报》泉水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