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叫板白酒业


  6月6日下午3点多,43岁的王英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长袖褂子顶着毒毒的日头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大门里走出来,来到紫荆山附近一地下人防工程改造的小旅馆住宿。她从裤兜里掏出用塑料袋包裹的钱卷,很厚,但只有一张50元的大钞,其余全是5毛、2毛、1毛的碎钱。
  王英数出12元交了一天的房钱,拿出大茶缸子四处找水泡方便面,张罗她一天惟一的一顿饭。她要省下每一个铜板告状,这样拮据的生活她已过了2年2个月零24天。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弱女子她告的竟然是财大气粗的全国白酒行业,目标是让全国白酒标签都加警示标志,让消费者不再受白酒之害。
  
  丈夫因喝酒致死
  王英存心与白酒作对缘于丈夫张广甫之死。王英原是河南舞钢市一位教了20多年高中的老师,其夫张广甫是该市垭口办事处副主任。张广甫当兵出身,身体壮得像铁塔,可有个小毛病———老寒腿。民间传的方子,喝点儿酒对关节炎有好处。从1990年起,他便经常喝酒驱腿上的寒气。
  据王英讲,张广甫开始一天喝一二两,后来越喝越上劲,一喝就要四五两甚至七八两,一天不喝就手发抖,眼发直,浑身没力气。
  1997年4月2日中午,张广甫因工作关系陪客人喝了半斤舞阳产“富平春”,感到身体不适便回家休息。此时他的酒量已练得非常大了,“不得劲是不是酒没喝够”,他又打开两瓶富平春,灌了一斤半倒头睡了,到了晚上肚子疼得不得了。第二天医院大夫确诊是因饮酒过量造成的出血坏死急性胰腺炎,一直抢救到4月5日下午6点30分,花去医药费4000多元,命还是没保住,年仅41岁。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王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拿着丈夫喝剩的半瓶酒反复看:“这酒为啥能让丈夫上瘾得不能自拔?”“香烟能使人上瘾、致病,烟盒上就标有‘吸烟有害健康’,这酒也能让人上瘾并能喝死人,可为啥酒瓶上不加警示标志呢?”一念之间闪出的思想火花改变了王英今后几年的生活。
  
  标签应加警示标志
  1998年3月16日,经过一夜不眠,王英拿起早就写好的起诉书到富平春酒厂所在地的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王英在诉状中要求:“被告富平春酒厂应赔偿原告丈夫死亡造成的经济、精神等损失共计60万元。被告生产的白酒应在标签上标注酒致死量、中毒量等警示性的内容。”
  王英的一审起诉书共17页7000余字,像一篇观点明确、论述翔实的论文。漯河中院接到王英的起诉后非常慎重,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资料,没发现河南乃至全国曾有“诉白酒应加警示标志”的案例,就是国外也没听说过。该院并未把这个“全国第一案”推到一边,而是作为试办案件进行了审理。
  富平春酒厂得知王英的起诉也很吃惊,“难道喝真酒死了也能起诉酒厂?”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地辩论。
  
  屡告屡败屡败屡告
  当年11月16日,漯河中院作出判决:富平春酒厂生产的酒标签标注内容符合国标,原告要求标注的内容,国标中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富平春酒厂的产品指标上不存在缺陷,可认定产品质量合格,因此不存在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人身损害赔偿问题。
  “驳回王英的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11010元由王英承担。”
  判决后,一名参与审案的法官曾对王英说:“这事终于有人提出来了,其社会意义远大于案件本身的诉讼价值。你虽败犹荣。”
  王英于15日内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状比一审厚了十倍,达205页七八万字,俨然一部历数白酒罪恶的“白皮书”。1999年4月20日,省高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王英还不服,到北京找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再审。可能这起全国首例告酒未加警示的诉讼请求太奇特了,也可能是王英那种百折不挠向白酒行业挑战的唐·吉诃德式精神感动了法官,王英的案件幸运地被指令再审。
  今年4月18日,河南省高院审监庭对该案进行了听证,最终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
  
  借钱也要打官司
  5月24日中午记者赶到王英在许昌的家时,她正在吃午饭,一碗干米饭上放着几片南瓜,没丁点儿油星儿。据王英讲,他们家已经两年没有买水果了,哪怕一只苹果儿子都没吃过。两年来她买的惟一衣服是15元的褂子,“经常出去跑,没件像样的衣服实在不中”!
  王英住的是一处破旧的三室一厅套房。屋子很乱,乱得无处下脚;家里很脏,脏得伸手一摸一层灰;陈设很旧,除了一台80年代的风华冰箱和一个12英寸的破电视,再无一样电器。
  虽然穷得只能吃白米饭,可王英家书却多得吓人。除了客厅和厨房,屋子里到处都是书。去掉儿子卧室摆的高中课本和复习资料,其余都是两年来王英为打官司买的书,仅一套《司法解释全书》就花去了她1680元。两年的告状生涯,已使王英欠下6万元外债。
  
  千古胜败在于理
  5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漯河市。事隔一年半了,漯河中院民庭庭长黎华春谈起这桩告酒案依然记忆犹新。“王英是提了大量证据,但最关键的是并没提供国家要求白酒必须警示的法律依据。”
  在白酒行业队伍里也有人赞成王英的观点。河南省白酒协会副会长吕培义就说:“酒像烟一样,即使打上警示,销量估计也不会减少,说不定还给消费者以诚实感,会提高企业形象。”
  6月5日,王英第5次来到河南高院问案件结果,法官的答复是继续等待。从高院回来,王英用期待的口吻问:“你说我的官司能打赢吗?”半天她又自言自语:“官司打的时候我就没有赢的把握,我只想把这事挑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一时胜败在于力,千古胜败在于理。”
  (熊子华 摘自《信息参考报》大河文)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