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国医学认为,许多冬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症的基础往往在夏天即已形成,只是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的阳气旺盛,而使病邪潜伏体内未能发作。及至冬日,天气严寒、人的阳气内敛,病邪蓄势而起。因而,预防某些冬季的多发病,当于夏日做起。此即所谓的“夏防冬病”。另一方面,某些于冬季多发或症状程度加重的疾病,在冬季治疗很难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在夏季及时调治,常常是事半功倍。此即所谓的“夏治冬病”。
那么,有哪些病患易在夏日里留下病根,而于冬日发作呢?具体讲:一是各类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病症。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外伤性之类的关节疼痛,感受风寒、湿气所致的肢体麻木等;二是头风病。头风病主要症状是头痛,头痛原因很多,但头风病所致的头痛对风寒特别敏感,发作时头痛难忍;三是肢体畏寒、怕冷类病症,多见于中老年和女性。这些病症常与患者夏日阳气损耗过度有关。
夏防冬病,主要是避免易损阳气的诸种生活因素。如在夏季不宜于夜间在室外露宿,勿睡水泥地,以免风寒湿气伏积于经络之中;少用冷水洗头,勿直接对着电风扇长时间地吹;热天少食生冷、瓜果,还应注意勿使身体出大汗,大汗淋漓,最耗阳气。
有多种疾病和急性发作及慢性病的症状加重,也带有季节性的规律,与冬季有关的病症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病、胃痛、腹泻、风湿病及冻疮等。这些病患均属阳虚病症。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和“夏日养阳”的原理,凡是属于脾肾阳虚的慢性病,在伏夏进行调治,最为有效。
夏治冬病,主要治法有敷贴法、伏针、炙疗等外治法,也可配合内服法。以外敷法治支气管哮喘为例:该病患病理变化为痰浊内伏于肺,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主,遇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理论,可择三伏酷暑之日治疗,扶本固正,化痰浊以除肺中伏痰。可选用辛温香燥的药物,外敷于某些经络穴位,取其同气相气之机理,清肺中伏痰,使正气渐复,阳气内存,从而达到缓解和治愈病症目的等等。
(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