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买一部手机,你只需要坐在电脑桌前,敲几下键盘,填上你的银行账号及密码,留下你的住址姓名,在“提交”的按钮上揿动几下鼠标按键。不久,就会有送货人将一部漂亮的手机送到你的手上……这是网络为我们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专业且时髦一点的说法叫做网络购物。
一份最新未来家庭购物的报告预言,科技的发展给家庭购物带来的影响将“像一颗炸弹落在大街上”。21世纪,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参与网络购物。
买卖做得不轻松
笔者曾试图在网上购买一本书,定价为19.8元,售价为19.8元。与普通书店的价格并无不同。麻烦的是,到了付款结算的时候,该书店竟要求先汇款过去,然后才肯发货。这难免使人纳闷:有了跑邮局的时间,不早就到书店将书买回来了吗?又何必多花那些不必要的邮费?
这也难怪乎国内最大的网上书店———上海书城网上书店开通40天后,营业额竟不到5000元,仅是该书店街面营业额的1%。访问人数也仅为1.7万多人。尽管该书店可以用信用卡结算,但平均每天发生的信用卡交易仅四五笔,而更多的是像其他网上书店一样汇款购书、送书上门。结果使得网络购物等同于邮寄购物了。这也就不难理解杭州市新华书店开办的全国第一家网上书店何以在开办一年多后,终因不堪冷清,入不敷出,难以为继,只好关张了。
据报道,北京某著名商场网上列有3000多种商品,自开张后的两个多月里,光顾人数仅为2700人次,成交20笔生意,但销售额累计才1.1万元,其中4000多元是某单位集团购买的几十台电子记事本。这和该商场日销售上百万元、商品种类10万种以上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而一家位于中原郑州的网上商场,自1998年9月1日开通以来,访问者仅12000人,实际购物者6人11次。
想热还差三把火
与中国的网络购物现状不同的是,在发达国家,这些年,网络购物正在快速成长。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北美地区在线零售额正在以每年翻三番的速度增长,1998年超过了130亿美元。据进行电子商务市场调查的美国LLC报道,1999年网上零售市场销售额达到了660亿美元,其中,个人消费品的销售额为38亿美元。而据弗里斯特研究公司的预测,到2003年时,企业间网络购物将占全部交易的9%,达13000亿美元。
要使网络购物真正地热起来,从中国互联网发展实情来看,至少还有三把火要烧。
其一,种类要更齐全,说明要更详细、价格要更便宜。如今的商务网站,几乎都口口声声在称自己的商品成千上万种,上了网才知道,所谓的一些“购物中心”式的商务网站,在网下大抵雷同于街头巷尾的小摊点。一些产品的介绍说明性文字,也大多蜻蜓点水式的,说得欠明白。尽管如此,价格却不菲。照理,省去了销售渠道的层层利润,商品的销售成本应该变得更便宜才对。可是,一些商品的价格不仅没有便宜,还得让消费者花上不明不白的邮寄费。这也算得上是某些商务网站的中国特色了。
其二,手续应简洁,送货要及时,安全有保障。目前,网上支付方式很多,像邮局汇款、银行转帐、网上划付、货到付款等等,这些方式不是过于复杂,就是有名无实。甚至常常填了半天表,需要的网上支付卡还到不了手,而且不少支付方式只在少数地区有效。好不容易办完了手续,等待送货依然令人心焦。在前段时间倍受媒体关注的“网络生存72小时测试”中,由于许多订单得不到及时回复,一些参与测试者不得不中途退出。一些用信用卡定购的东西居然送货上门后被要求使用现金结算!理由是,商家担心信用卡有假!商家如此,消费者也并非没有担忧:信用卡资料在传输过程会被窃吗?商家会不会空手套白狼,收到了钱不寄东西来?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在影响着消费者网络购物的积极性。
此外,影响网络购物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因,这就是人们的消费习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商店里购物。一手拿货,一手交钱,心底里踏实。在商店中购买商品不仅很容易获得充足的商品信息,而且造型、触摸的质感、是否顺手等等,都了如指掌。这些商品信息,网络都不能提供。相反,网上所列出的一些商品信息大多不过是产品规格而已,对消费者而言意义并不大。谁能够仅凭着一张照片就决定购买?怎么知道这东西是否合用?因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改变他们的购物习惯,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刘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