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的发展,无疑离不开金融杠杆的有效推动:一方面通过扩张信用,全面放大社会教育投资的总量,不断做大教育“蛋糕”,同时培育教育产业自立的再投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扶优限劣,有效优化教育的产业结构,优胜劣汰,确保教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专家认为,当务之急,应七策并举:
成立教育发展银行。以设立专门银行的方式,促进教育产业发展,在国外早有成功的先例,就我国现状而言,则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因为教育作为一种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普通的银行远远不能满足其全部的金融需求,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专门的金融机构,集中资金、集中人力,专门开发适销对路的教育金融商品,为其提供一揽子服务,犹如国家为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而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一样。当前,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日益推进,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校办企业的长足发展,高校的连年扩招以及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都迫切需要有这样的一类专门银行能为教育产业提供专门的信贷、结算、存取款、信息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兴办教育信托投资公司。由于金融信托以“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为其基本职能,能有效地拓展金融业务方式,扩大金融活动范围,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的特征,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美誉,能办理银行无法办理的业务,起到银行机构所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在成立教育银行的同时,配套成立教育信托投资公司,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举,业务自营与业务代理相配套,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
公开发行教育彩票。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发行彩票,1998年全世界销售总额达到1268亿美元,近年来一直以15%的速度而递增,业已成为世界第六大产业。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彩票发行仅限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两种,到1999年底,福利彩票总共才发行了395.2亿元,筹集社会福利基金118.7亿元,与2520亿元的市场潜力相距甚远。业内人士认为,发行教育彩票,勿需国家拨款,其成本与启动其他教育投资项目相比,可谓微乎其微,但收益却是稳定的,有保障的,只要运行得法,长期发行也是完全可能的。
降低教育储蓄门槛。到今年8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2861亿元,比年初增加3505亿元。国家于今年4月初在全国除邮政储蓄以外的金融机构全面推出了教育储蓄业务。这项业务推出后,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由于门槛偏高,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现象。为有效发挥教育储蓄的应有作用,业内人士呼吁,银行部门应切实为城乡居民着想,进一步降低教育储蓄的门槛,如适度放宽现行2万元的限额,适当放宽教育储蓄的特定对象,适时简化办理手续,从而真正将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快。
大力推广教育保险。目前我国教育保险因保费偏高、险种单一、功能狭隘至今未能步出深闺,据调查,目前投保者主要限于外企的白领阶层。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针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社会心理和消费习惯,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开发出相应的教育保险系列险种,努力使教育保险成为融储蓄、投资、保险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金融工具,从而走进千家万户,保障教育产业的稳步推进。
发行教育特种债券。业内专家认为,通过这一特种债券的发行,可直接融通到大量社会闲散资金,从而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产业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同时,还可通过教育债券的发行,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参与程度。需要指出的是,发行教育债券,应实行必要的利率优惠政策,以调动城乡居民的购买积极性。
全面放开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教育消费信贷市场。从去年开始,各家银行逐步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最近,人民银行又出台了新的《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国办又转发了三部门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进一步降低了助学贷款门槛。到目前为止,已有37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总额达2亿多元,但与每学期14个亿的理论空间相比,差距甚大。为此,业内人士认为,助学贷款还须进一步降低门槛,加速发放进程,真正做到敞开供应,随到随办,立等可取。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专项调查表明,大多数人愿为子女教育举债,七成居民希望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教育基金,有42.7%的家庭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支出中的重要一项。为此,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在大力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的同时,金融部门还必须面向教师,面向成人,面向留学生,面向普通家庭,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全方位推出各类教育贷款,以满足社会教育消费需求,促进教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郑国中王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