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既是正常的气候,又可成为致病的邪气。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四时气候及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某些疾病在气象剧变时容易发作或加重),为了增强人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必须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摄。《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由我国著名医学家吴英恺主编的《名家名医养生经验集萃》一书中也指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其依据就是四时气候对人体脏腑和气血的影响,以及“以脏补脏”的理论。古人认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所以春季要注意用酸调味。
要做到顺应四时,就须避免“补不得法”,如,秋冬之季,人身阳气潜藏,应适当多进服一些温热补品。而春夏之季,人体气血趋向体表,过多地食用辛甘燥热食品,就会过分伤阴。
饮食进补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要做得清淡爽口。夏季气温高,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变质腐败的食物绝不可进食,避免引发肠胃病。
(杨泽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