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01月28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日本风行“气候保险”  
 


    日前,一种全新型的保险业务———“气候保险”正风行日本。顾名思义,“气候保险”是针对气候变化而特别设立的保险项目,其运作过程大致是:申请保险业务的企业先支付给负责保险的公司一笔合同金,接着商定具体的条件,如:一个月内要是有至少一天的降雨量超过了20毫米,企业即可按照下雨的天数从保险公司获得一定的金额补助;相反要是没有哪一天的降雨量超过20毫米,那么就意味着合同金全数奉送给了保险公司。其实,“气候保险”的始作俑者是美国一家大型能源公司,但5年过去了却并没有在美国风行起来,倒是在日本,“气候保险”却渐渐成了“气候”。据悉时下在日本,不仅有专门从事“气候保险”的保险公司,也有越来越多银行热心于兼营“气候保险”业务。以前日本的稻农每逢台风肆虐的夏秋时节就只能望天兴叹,而如今不少水稻产地纷纷签署“气候保险”(每笔保险须首先交纳50万日元的合同金),合同的内容可以是:以在县政府大楼半径150米以内的地域通过的台风次数为基准,来领取相应的补偿金———如在规定时期内发生台风的次数在2次以内,稻农就无补偿金可领;而要是达到了3次或更多,便可接受每次280万日元的补偿金。这样,稻农即使遭了大灾,也还多少可以得到一些补偿,心里也就感到踏实得多了。购买“气候保险”的另一主要主顾是体育团体。广岛县职业足球俱乐部签署的一份“气候保险”合同规定,要是比赛当天的降雨量达到了10毫米以上,就可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这是因为:每逢下雨天,完全露天的广岛体育场的观众数就可能减少至少2成———如果观众人数减少了1000人,一场比赛就可能亏损200余万日元。由此该足球俱乐部便将此“气候保险”作为分散“天气风险”的对策,倒也实实在在地起到了稳定俱乐部成员“军心”的作用。日本一家拥有最多客户的“气候保险”公司披露,去年上半年,公司的业务量是前年同期的2倍之多,除了中小企业、农场和体育团体之外,许多大企业也开始参与其中。其实,“气候保险”的热门客户还将涵盖娱乐业、旅游业、建筑业、零售业、饮食业、运输业等行当,而企业收益极易受气候影响的电力行业今后也将对“气候保险”投以越来越关注的目光。此外“气候保险”针对的项目还将扩大到气温、积雪、风速、日照时间等更多的气象指标上。“气候保险”业务的开展还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把利润下降的原因归咎于气候恶劣了。换句话说,这种借口将不再起任何作用。不过一名资深的保险赔偿评估专家指出,目前日本的“气候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运作机制显然还有改进的余地。(唐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