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与木梳,风马牛不相及。而某公司招聘营销员出的一道题目,就是如何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应聘者甲跑遍寺庙,只有一小和尚买了一把木梳。应聘者乙在跑寺庙时,发现一名山古寺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吹乱了。于是,他向老和尚进言,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每个庙的香案前应设把木梳,以方便施主梳理。老和尚采纳了他的意见,就在10座香案前买下了10把木梳。而应聘者丙来到一处深山古刹,进香者众多。他灵机一动,来到住持面前说,香客敬神,十分虔诚,宝刹应有回赠,我手头有批木梳,只要您题写“积善梳”三字,香客必然更兴旺。主持和尚应允后,一下就向丙买下了1000只木梳。果然,古刹香火更旺,木梳的销售源源不断。应聘者甲、乙、丙3人,在销售木梳时,跑的地方相同,推销产品的对象也相同,然而,销售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甲销售木梳,只会在和尚的头上打主意,和尚无头发,木梳自然派不上用场。乙在销售木梳时,联系了当时的实际条件,摸到和尚敬神的心理,为和尚买木梳出了主意,销售自然比甲有了进步。而丙在销售木梳时,跳出了和尚和木梳的框框,着眼的是朝圣者这一潜在的市场,而且还从兴旺香火方面考虑为和尚献计献策,自然打动了当家和尚的心,不仅买下了第一批木梳,还让丙再多带点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送不同层次的香客。和尚乐意买木梳的事告诉我们,并非没市场,只有没想到,正如西方一位市场研究专家说过的那样:“市场的饱和只是局部和相对的”。和尚买木梳实在是一个生动的范例。人才招聘市场也未尝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