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这个世界上最小的病原微生物,也是最活跃的病原微生物之一。无论在人的什么时期,它都会乘虚而入。妊娠期是妇女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旦遭受病毒感染,不但会使孕妇身体不适及痛苦,其中有些病毒还会通过胎盘造成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有的可以通过胎盘对胚胎和胎儿的生长发育构成显著影响,导致流产、胎儿畸形或宫内发育迟缓等,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小小的病毒感染仍未达到有绝对把握战胜它的地步。尤其是对妊娠期的病毒感染,应用现有的抗病毒药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症状,加速康复,也可阻断母婴之间的垂直传播,保护胎儿。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抗病毒药对胚胎及胎儿均有致畸作用。故在妊娠期针对病毒感染而使用抗病毒药必须谨慎从事、分析利弊和分清轻重缓急。 按照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OA)颁布的药物对妊娠危险的5个等级标准来看,现用的抗病毒药大部分为C级,属于慎用范围,少数为X级,属于绝对禁用范围。我国国内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中,属于X级的抗病毒药是利巴韦林,属于C级的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金刚烷胺、阿糖腺苷、干扰素、拉夫米定、齐多夫定等。由此可见,现有的任何一种抗病毒药用于妊娠期都必须慎之又慎,特别是在妊娠头三个月中更需小心谨慎。 总的来说,目前的抗病毒药效果并不理想,且对孕妇及胎儿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在妊娠期,对孕妇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尤其孕早期的病毒感染,应将治疗重点放在支持及对症处理上。(副主任医师魏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