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孩子华生暑假第一天就挨打了,原因是他把一台小闹钟抽了“肚肠”。华生的本意是:让钟在假期里休息一下,结果好心办了坏事。父亲一怒之下,又骂又打,还一定要华生保证以后听话,不再惹大人生气。 这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做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鲁迅先生是在五六十年前说的这句话,而时至今日华生的父亲不是还墨守着那种偏颇的老法吗?细一想,现实生活中,似乎有这样一个公式:听话=好孩子。其实不然,孩子在3至10岁时,好说、好动、好问,富有创造性。只叫孩子“听话”,不引导他们去大胆想,大胆动,这样的孩子,也只能是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小孩子差不多都是淘气贪玩的,家长要抓住孩子的特点,对孩子种种“不听话”的行为作出正确分析,因势利导,启发教育。小华生给“闹钟抽肚肠”,这种出于“好奇心”的“不轨行为”,从其种意义上说,表现了他的敢想和敢做。父母正确的教育方法是,肯定他热情求知和敢于动手的优点,同时告诉他闹钟“走、停”的规律,启发他要懂得科学。这样,不但能使孩子“听话”,而且还能使孩子荡起求知的双浆,在知识的长河里自然地遨游。(沈永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