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以后,应该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力戒奢欲,克己奉公,遵纪守法,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良好的品行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古谚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如果心术不正,利欲熏心,则忧患四起,难免陷于忧忧戚戚之中,必然危害身心健康。
中年人还应懂得“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道理。“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这就是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遇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境时,要寻求摆脱的途径;避免激情,切不可暴怒;遇到高兴的事情,也应节制自己的感情,任何情绪状态都不可太过。
调节情绪,要从改变对引起某种情绪的事件的态度着眼,认识不一样了,情绪自然跟着起变化。靠强制来压抑情绪,虽然能防止相应的外显行为,但是与这种情绪状态密切相联系的心理生理过程却仍然在体内进行,因而不利于身心健康。据说,林则徐好发怒,他书写“制怒”二字贴在墙上,以提醒自己不要发怒。实际上压制发怒只能不表现出发怒的行为,而发怒时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理生理过程依旧存在。不能宣泄出去的愤怒,会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伤害身心健康。所以,不能“制怒”,而只能通过改变对引起发怒事件的认知来“消怒”。例如面对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和他讲不清道理很容易发怒,但发怒并不能改变蛮不讲理的情况,反倒会引起更激烈的争吵。如果你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想想发怒对健康不利,再看看面前那个蛮不讲理者的尊容实在令人可笑,就应该寻找另外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再说,硬要和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去讲清道理,自己也未免显得有点愚蠢,为此发怒也就更不值得了。有了这一连串想法后,那个蛮不讲理的人再胡搅蛮缠,也不会再引起你的发怒。这时既没有愤怒情绪,也不出现相应的心理生理反应。康德说得好:“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为了避免和减轻有害情绪,必要时可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心理防御手段,以对不良情境作出无害于身心健康的应付。 (主任医师福如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