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生活报》8月24日10版刊登了“民工潮”为何变成“民工荒”的文章。笔者从1991年至今,一直从事劳务和人才流动工作,想在此再剖析一下“民工潮”变成“民工荒”的原因及其对策,以飨读者。
东南沿海地区绝大部分用工单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招工时多招女工,男女性别比例一般为1:9。内地不是“女儿国”,这是造成“民工荒”的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务工人员在东南沿海工作,每天工作10至12小时,月薪600-700元(技术工人约800-1000元)。而当时在内地家乡(如成都市)就近务工,每月薪酬仅300-400元,故许多人就是苦点累点,也愿去东南沿海务工。可十多年过去了,东
南沿海的用工单位对劳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基本未变,但在内地,如成都市、眉山市的用工单位已经将劳务工的薪酬待遇提高为每月500-600元,技术工提高为800-900元。故绝大部分人不愿去几千里以外的东南沿海务工了。薪酬待遇太低是造成“民工荒”的原因之二。
另外,东南沿海绝大部分用工单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皆是坐等内地人才、劳务人员和中介单位上门求职。这一陈旧的招工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是可行的,因当时在内地招工单位极少,绝大部分民工只有到东南沿海才能找到工作单位,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内地用工单位大增。如眉山市20世纪90年代,每月仅有十几家企业进入人才(劳务)市场招工,而今,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每月皆有400-500家企业入市招工,为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东南沿海各用工企业陈旧的招工方法是造成“民工荒”的原因之三。
可喜的是,首先,近年来部分东南沿海用工企业站得高、看得远,为防止“民工荒”的出现,他们采取了一些新的办法。如福建省华职教育培训集团和上海市美奥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从去年起便主动投资与眉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及人才(劳务)市场等联合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结业学员直接输送去用工企业就业,较好地杜绝了“民工荒”的出现。其次,还有一些用工企业老总走出“车到山前才修路”的招工模式,提前亲临内地招工,抓好人才储备。另外,东南沿海部分用工企业不仅亲临内地招工,同时,还明确向劳务人员、人才承诺进厂的优厚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及主动支付务工人员从住家到务工地的车船费、生活费等,解除了内地人才、劳务人员盲目去东南沿海而找不到工作单位的后顾之忧,故许多人才和劳务人员也愿意去东南沿海务工,这也使“民工荒”得以缓解。
(邹登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