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9月14日 星期二
版数: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国性学会秘书长胡佩诚:解读“性小康”  
 


     胡佩诚教授是中国性学会秘书长,在“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将举行之际,他和一些性学家提出了“性小康”这一全新的概念。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却否认自己提出了“性小康”这个概念。但他坦承,目前中国的性学家正在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不久能拿出比“性小康”和“性商”更准确的概念。他重申,我强调的仍然是整个社会的性健康。

    记者:你最早提出了“性商”这个词,什么是性商呢?

    胡佩诚:性商就是性健康水平。就跟智商是智力水平一样。

    记者:有关报道中,你又提出“性小康”,本意是什么?

    胡佩诚:其实我是不愿这么提的,都是老百姓这么叫出来的,我的本意是说,以前我们的性知识贫乏,现在这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但是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又怎么能用“小康”这个词来形容呢?我一直主张提高人们的性健康水平,“性小康”跟以前提的“性健康”还是一回事。

    记者:你如何看待性健康水平的呢?

    胡佩诚:性健康水平,就是指心理和躯体、社会都处于完满状态。性学,不是指性活动,而是包括性心理、性教育、传媒、医学等多方面的。

    记者:性小康的实现也需要物质和教育的积累吧?

    胡佩诚:那当然需要了,尤其是物质水平的提高,才能让人注意到精神需求。

    记者:评判是否达到“性小康”的指标是什么?

    胡佩诚:这个我们正在讨论中,现在还不能说。

    胡佩诚最后告诉记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人们:幸福是分级别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而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低级需求的过程。两性之间的平等互爱、讲究质量是性文明的前提,而性文明又是社会文明的前提。对性所涉及的生理、心理、伦理的三重标准,以及如何提升恋爱质量、婚姻质量和心情质量,对我们来说都是个亘古常新的话题。(涂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