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才是个小学生”,日本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所以日本小学生上学———
没人开车接送
在国内,一到放学时间,学校门口家长云集、人头攒动、交通堵塞成了一大景观。在日本,上学放学时见不到一个学生家长,只有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书包在人行道上行走。日本的家长为何不接送孩子呢?
日本小学按照人口密度合理进行划分,每个学校的“势力范围”都不大,以保证小学生们步行15至20分钟就可到达学校。离学校近的孩子可以独自一人前往,离学校稍远的孩子,就需要发挥高年级学生的带头作用了。一般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就算是“前辈”了,可以率领附近的几个“小字辈”结伴而行,途中还要照顾他们的安全。这种结伴的方式完全是自发的,按照住址远近自愿组成。但由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放学时间不同,因此小学生们放学后大多是独自回家。
在日本,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没有国内那种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也很少有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学校而交钱跨区上学的。
在日本,家长从不开车或者骑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东京都目黑区田道小学黑木校长解释说:“因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吃苦和自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都开车接送孩子的话,学校周围的车流量就会加大,从而导致交通拥堵。”
黑木校长称,日本的学校从来没有制定过不允许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的禁令,但“一年级了就该自己去上学”已经成为家长们约定俗成的习惯。
有国内记者曾在一家超市门口询问了一位孩子刚升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她平时会不会开车接送孩子以及是否为孩子的路上安全担心?这位母亲回答说:“从来没接送过,已经是小学生了,就该自己上下学。安全问题也没担心过,我担心的倒是这小子在学校太贪玩了。”看来,中日两国在接送孩子问题上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才是个小学生”,而日本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
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才是个小学生,日本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所以日本小学生上学没有人接送;
英国中学生感到奇怪,中国学生怎么有这么多的功课;中国学生感到羡慕,英国学生的课外生活太丰富了;
中国学生惊奇地发现,新西兰学生的手机竟然是白屏的,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鞋子坏了也不买新的,吃剩的东西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
前不久,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来了一群金发碧眼的洋学生,他们来自英国亚顿学校,这是两所学校学生间的第二次互访。时间不长的接触,中外学生生出不同的感慨——
中国学生功课多外国学生朋友多
来访的英国十年级学生Estelle周末是在中国同学朱晟怡家度过的。她感到奇怪的是:才念初一的朱晟怡怎么有这么多的作业要做?竟然要做到晚上11点半!害得Estelle只好看杂志、吃巧克力打发时间。
Estelle说,在英国,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学校的作业,也不是今天布置,第二天就得完成,而且往往是写论文或做项目的形式,“有时候,我一天只需做5分钟的功课”。
听说英国学生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不少中国学生流露出羡慕的眼神。让英国学生感到难以置信的是,中国学生的朋友少得可怜。
来访的英国学生坦言,他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包括异性朋友。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参加社交活动,认为这样孩子将来才能融入社会。“我们经常在一起聚会、跳舞、唱歌、喝咖啡、骑马、看电影、滑雪……这些都是英国年轻人热衷的活动。”
而中国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被学习占满了。因为中国伙伴太“忙”,这次有不少来访的英国学生只好在MSN上找英国的朋友聊天。
对于英国学生来家做客,不少中国学生的家长都格外重视。不仅亲自出面全程陪同游玩,而且总爱带英国学生下馆子,以示热情。而英国学生倒有点不适应这样的热情。
去年曾去英国访问的初二学生袁泉告诉记者,在英国,家长几乎很少插手孩子的事情,即使出门,也是由英国学生找一些要好的朋友陪他们出去参观,尽地主之谊。“有时玩到凌晨回家,英国的家长也不会过问去哪里、干什么了,只要提前告诉父母几点回家就行了。”
今年8月初,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在北京举行,有1200多境内外代表参加,成员以14~18周岁的青少年学生为主。让中国学生和老师没想到的是,这样一次相互交流的好机会,却凸显出中外青年———
观念和思维的碰撞
为了加强交流,青年节组委会决定安排中外学生混住。从吉林来的高一学生张亦衡,在自己的宿舍里,碰上了从新西兰来的高一学生史蒂文。刚一见面,拿着彩屏手机的张亦衡就惊奇地发现,史蒂文的手机竟然是白屏的;同时,史蒂文的相机也是十几年前的老款,市场上都已经很难见到。“这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穿鞋时,张亦衡发现了更为“恐怖”的问题。史蒂文的鞋垫开裂了,却不买新的,背的书包也都用了好几年,参赛作品是用废品制造出来的,吃剩下的东西,也都放在书包里下次再吃。闲逛时,看见外面有垃圾,史蒂文都放在书包里,拿到宿舍才扔进分类垃圾箱里。而在活动中的“市长讲坛”上,中国学生都听得直打瞌睡,可史蒂文却一直认真地听完。到燕莎商城买东西时,张亦衡更觉得不能理解了,明明史蒂文的鞋坏了,可是他只给父母买了礼物,而自己却什么也没要。青年节学生论坛上,离论坛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大部分中国学生到了教室,就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而史蒂文似乎对教室充满了好奇,到处张望,尤其对课桌上的插座产生了兴趣,研究了半天,要弄明白这个插座的线路究竟是怎么走的。讨论会上,中国学生一般都是拿着稿子从头念到尾,有的甚至还准备了中英文双份的材料,字里行间写满了注解,而很多外国学生连一张稿子都没有准备,他们说,稿子都在脑子里。别人作报告时,外国学生都会盯着讲演者,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地点头或提问,与讲演者形成很好的互动。可中国学生都在做自己演讲前最后的冲刺。(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