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应邀来哈尔滨讲课的知名学者、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晏涵文教授说,性教育既可称为人格教育、人性教育,也是一种“爱的教育”。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传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价值观念上多加引导。
经过对授课教师的多次培训,从2004年3月开始,黑龙江省中小学全面开设性健康教育课。哈尔滨市动力区工农兵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谈起这门课,已从事20多年学校教育工作的朱秀清说:“孩子们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经常谈到一些与生理卫生有关的问题,而且校园里男孩子互相掏裤子、对男女同学接触起哄的现象经常发生,所以我们想到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发育状况,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进行适时适度的性教育。”
像很多学校一样,工农兵小学也在性健康教育课开设之初遇到了来自家长的压力。一些家长说:“性这个东西是顺其自然的事,该知道的时候就知道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在课堂上讲出来。万一孩子本来不懂,让学校一教反倒感兴趣了,想尝试,怎么办?”
朱秀清说,在性教育过程中,老师学会把握一个“度”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只是简单传授生理知识,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成为互相讥笑的由头。所以要淡化知识讲授,强化保护意识培养,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
“主讲老师要进行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态度教育。教师没有落落大方的态度,娓娓道来的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讲还不如不讲。”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晏涵文教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