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李莉访谈录
前不久,笔者专程采访了对婚姻问题咨询及婚姻治疗颇有见地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硕士李莉。
李莉曾经接待过不少婚姻问题的咨询,她指出婚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感情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正常的,夫妻双方要不断地学习,从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其实有问题的婚姻大量存在,当事人茫然不知所措,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消化掉问题,有时会求助于亲朋好友,还没有意识到找心理医生可以得到帮助。
据介绍,婚姻治疗,又称夫妇治疗及弥合治疗,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类心理治疗类别,除采用各种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外,重点发现和解决夫妻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以促进良好的配偶关系为目标。
与自己心爱的人携手步上红地毯的那刻,我们便走入了婚姻。婚姻是我们生命中最复杂、最凝重、最繁琐的一张答卷,牵扯着我们的爱情、亲情、友情,它包含着尊重、关爱、容忍、珍惜。所以,我们要用一生的精力要用一生的爱经营它、耕耘它。
李莉在介绍一些经营幸福婚姻秘诀时说:“其实幸福婚姻的秘诀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只是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愿意再强调一次,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加强沟通,尊重对方,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信任,学会示弱,保持一点距离,允许对方有独立的空间,建立共同的信念。但愿这些秘诀可以帮助大家拯救自己的婚姻。”
吵架并不可怕,恶性吵架能够伤害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坦诚开放的吵架则是一种很健康的沟通方式。因为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夫妻彼此可以明白对方的心思。但是,吵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这就
有一个能让对方接受的技巧问题。李莉还特别指出,比吵架更可怕的是冷战,有的夫妻以为冷战或者分居就可以扑灭战火,殊不知这种消极的冷战只会加重危机,它往往比争吵的杀伤力还要大。
要学会建设性吵架,李莉介绍说,首先要明确吵架的目的,夫妻吵架之后要仔细地想一想,你们为什么吵架?对方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其次,不要争输赢,夫妻之间吵架没有绝对的有理、无理,孰对孰错之分,它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千万不要争输赢。李莉还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拖过24小时,争取当天的问题当天解决。第二,不要以性生活作为惩罚手段。
妻子怀孕生孩子,家庭增加新成员,夫妻须学习容纳新的成员,养育婴儿,由原来的一对夫妻变成父母角色。有时候,婴儿的出现改变了夫妻俩生活感情的重心,李莉介绍说,在此阶段,夫妻会出现“亲子三角关系”问题。所谓“亲子三角关系”是指父亲、母亲与一个孩子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特殊情感与联盟关系,即由于父母,除了都喜爱自己所有的孩子之外,有时另有一种潜在心理,对异性的子女有时比较喜爱偏袒,并且无意之中形成“联盟”。这时,难免产生三者之间偏爱、嫉妒、闹情绪这类的问题。这种亲子间的心理与情感关系是日常家庭生活里常见的心理行为,也是夫妻在其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须学习处理的微妙心理关系。
李莉指出,如果夫妻处理不好“亲子三角关系”,孩子就会出现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孩子应该从父母双方身上学习、建立完善的人格。李莉建议遇到“亲子三角关系”的夫妻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被忽略的一方不仅要主动提醒对方,让其注意,而且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亲密接触中,不要因为孩子更喜欢对方就忽略了孩子,把自己置身其外,任其发展。
据美国的材料,婚后第七年夫妻关系往往遇上严重考验。据日本的材料,三角关系(即夫妻关系欠佳,第三者介入)的高峰是婚后第七年。据之,国外婚姻心理学家惊呼结婚的第七年为“七年僵局”。
李莉分析指出,“七年僵局”的本质是婚姻的厌倦心理。厌倦,是单调引起的消极情绪。夫妻缺乏维护夫妻关系和保养婚姻生活的艺术。要挽回“七年僵局”,只有从消除对婚姻的厌倦入手:一方面,从强化家庭职能入手,合力实现家庭的生产、消费、生育、赡养、感情港湾等职能,促进夫妻感情的不断升华。另一方面,从强化婚姻责任入手,切忌任性,切实做好整合个性与消除感情障碍。“整合个性”,即通过彼此迁就、彼此接纳到彼此应心,使夫妻两个不同的个性模式彼此相嵌,整合为一;“消除感情障碍”,即凡事多替对方着想,不妨调换位置,理解对方,竭力通过满足对方的感情需要来增进心理和生理上的融洽。 夏雨(山东)
《中国式离婚》质疑
可能是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的片名与主题比较大胆、“出位”,推出后收视率颇高。然而,我对该剧不但不想投赞成票,还觉得它让人疑问重重,难以心安。
该剧醉翁之意不在酒,借题发挥,离经叛道,让主人公大肆宣传貌似有理的“嫖娼理论”。说什么生活中有“三种背叛”,“身体的背叛并不是对爱的背叛”。就是这个“前卫”的“嫖娼有理论”者,在美丽清纯的妻子怀孕时耐不住性饥渴,在家中嫖娼被妻子发现后导致婚姻失败。写离婚就写离婚吧,硬要扯上一断嫖娼理论干什么?这究竟是真的在反映离婚题材,还是有意借机宣传嫖娼理论?不能不让人生疑。一些卖淫嫖娼者包括“二奶”的丈夫,对这样的“杰作”无疑会如获至宝,相见恨晚。
新闻媒体追踪报道,在某电台的一场直播中,因宣传嫖娼理论一举成名的刘东北的扮演者一下子得到了听众1000多条短信的支持,主持人煽情地对他说:“你成了我们这里的偶像。”好一个偶像,嫖娼者居然成了英雄,成了偶像,不可谓不悲哀!可见,该剧带来的社会效果是什么。
关于嫖娼,即便是在相当开放的西方社会也是难见阳光,不允许提倡的。一旦涉及性丑闻,往往会导致形象危机,有的被迫辞职,有的公开道歉,狼狈得很。如英国明星休·格兰特,涉及与妓女接触,几乎身败名裂。而我们一些影视文艺工作者,竟把西方都引以为耻的东西拿来当宝贝,当创新,当精品,当然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当今时代,打棍子,戴帽子,抓辫子那一套已吃不开了,人们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创作,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但开放不是放任,自由不是由自,公民要恪守国家法律和各种纪律。不负责任地宣传性解放,宣传男盗女娼,理应受到社会谴责和追究责任。
李秋生(江苏)
|